合资及自主产品出口均难越市场关
国务院今年出台的多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均明确提出鼓励自主创新,鼓励产品出口。但记者采访中发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制造业企业目前面临技术、市场“双重难关”,对产品出口信心不足。
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禹说,目前一汽、二汽、上汽、长安等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主打产品基本都是合资品牌,要卖到国外去,合资方就不会同意,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只能在中国市场销售。同时,国外汽车产业投入较大、技术积累十分雄厚。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汽车的排放标准已达欧Ⅵ、欧Ⅶ标准了,我们的相关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只有达到或超过出口国的标准才有可能实现出口。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非合资合作企业的产品出口主要面临市场准入难关。从事汽车电子控制软件开发和生产的长春启明信息技术公司副总经理赵孝国说:“汽车配套部件采购都是相对封闭的。我们曾想进入日系车、德系车的配套圈子,被告知需要先通过企业总部的认证。我们了解了一下,如果真的去国外进行认证,一大堆‘技术壁垒’都在等待着我们。”
受融资体制等市场要素限制,国内部分优秀企业选择海外上市,一些制造业领军企业甚至计划将控股权出售给外资企业。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改革方式在最近10年中有多个案例可寻,结果是我们不仅没有赢得核心技术和市场,反而使部分民族制造业“沦陷”。因此,坚持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市场的自主化发展战略仍是民族制造业的首选。
加快创新与转型破解“外资困局”
为破解“外资困局”,国内制造业纷纷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并提出了建立产业联盟的设想。专家认为,可以采取对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进行“垂直整合”的方式,加快民族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使“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许多企业承担了生产、组装环节,上、下游供应链中的品牌、管理、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于是表现为国内企业间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下降,而外企则稳赚利润。目前,国内企业已开始注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向品牌、设计等环节延伸。
针对合资汽车带来的核心技术“壁垒”,东风汽车的人士表示,中国汽车要进入国际市场,企业首先要实现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想卖到哪里都行,不会因为缺少核心技术而受到国外企业的制约。今年6月30日,东风自主品牌轿车———风神S30正式下线。据悉,东风自主品牌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20万辆,预计今年生产能力达到6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理事、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业学院吴森等人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上汽车企业合并、分拆频繁,品牌流动性增强。我们应鼓励国内企业借助这一时机创立自主品牌,推动整车厂与零部件厂建立产业联盟共同开发整车,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为未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专家建议,我国企业在加大国内科技创新同时,还应主动抓住机遇,拓展国际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可以在国内创办或收购高新技术企业,或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雇用当地高新技术人才进行研发。还可以广泛开展跨国研发战略联盟,借鉴和利用互补性资源优势,提高创新产品科技含量,并通过分摊技术开发成本而减小单个企业的研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