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崇明的陈惠明这几个月发现,常去的超市冷藏架上,牛奶几乎都销售一空。这是与一年前甚至大半年前截然不同的情景。
陈惠明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拥有800头奶牛的养殖场的负责人。眼前的状况让陈惠明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挤下的牛奶不用发愁销售了。“乳业在复苏了!”他觉得这一点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奶牛场的销售也的确好过从前。
“我们已经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同一时候,蒙牛乳业(02319.HK)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姚海涛也对记者回答。此前,高盛刚刚将蒙牛乳业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进”,并加入强力买入名单,原因是预计公司盈利能力的改善和需求复苏将会重新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10月9日,蒙牛乳业(眉山)正式竣工投产。这是蒙牛在全国建设的第24个生产基地。
9月底,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公开表示,今年1至7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全国乳品企业总数已从730家增至832家。
也有不同的看法——“肯定有恢复,但不像这么乐观。”上海壹言商务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汤志庆认为,如今超市里牛奶大多数都是买赠的形式,就说明市场并没有恢复到理想的水平。
改变
光明乳业(600597.SH)是陈惠明的合作伙伴。“市场肯定在复苏。”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说,这主要在于以政府为主导,包括企业在内,在治理、监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带来的消费者信心的恢复。
“政府引导,企业加强。”姚海涛用这8个字来概括行业快速恢复的原因。而“加强”二字,指的是奶源环节。这也是这一年多乳企们的工作重心。
“其实现在中国大型乳企,无论是设备、研发还是生产等环节,可以说都已经和世界接轨,有的甚至已经达到先进水平。最需要进步的,就是奶源管理。”龚妍奇说,此前三聚氰胺事件的问题根源也就在奶源。
如今,打造超大型牧场成为蒙牛乳业的工作重心。姚海涛介绍,超大型牧场指的是上万头规模的牧场。目前,蒙牛联手现代牧业等已经在全国拥有了11个超大型牧场。一年之前,这个数字还仅为5-6家,同比翻了一番。
“大牧场”的思路在刚刚转板纽交所的飞鹤乳业身上也得到响应。其董事长冷友斌宣称,飞鹤欲在5年内投资40亿元建设10个万头国际标准化示范牧场。
此外,蒙牛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20亿-30亿元,在民间参股、合作建设现代化大型牧场数目达到20-30个。大型牧场的定义是千头以上。
蒙牛的另一个计划是,模仿新西兰等国家做法,让奶农以奶牛及奶站入股企业,形成奶农与企业“利益一体”的新型股份制模式。不过,姚海涛表示,这个方案还在探讨之中,主要涉及产权、资产等各种复杂的问题,尚不能很快实现。
这种模式也被另一位乳业巨头伊利(600887.SH)所推崇,并在一年中先行一步。在伊利,这被称为“奶联社”: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现有奶牛以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
根据伊利的计划,到今年年底,将有20个新的奶联社投入使用。
光明乳业今年的重头戏也是奶源。“我们牧场的规模布局其实已经差不多了,现在更多是如何提升。”龚妍奇介绍,目前,光明的自营规模牧场21个、合作规模牧场近500个,其余是小区和集中挤奶。
提升的办法是,今年年初起,光明开始把光明“工厂千分”标准的管理模式复制到牧场管理上,在自有牧场推行的“牧场千分”标准。
“‘牧场千分’在内容上有一部分借鉴了加拿大的牧场管理经验。光明和加拿大的牧业管理机构合作10多年,它们也进行牧场考核,但标准条款并没有光明‘牧场千分’标准那么详细。”光明副总裁张华富认为,就全球趋势而言,牧场管理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工厂化”,完全可以把工厂的质量管理经验复制到畜牧业。
据他透露,光明“牧场千分”标准将率先在公司的自有牧场施行,然后扩展到合作牧场,再推进到承包租赁的养殖小区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