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
三聚氰胺曾使行业遭受挫折。来自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事件发生22天,501家乳品企业,停产168家,停产率34%。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的1至12月全国乳品企业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5%,其中液态奶下降3.63%。这种负增长情况是改革开放30年来没有的,乳制品负增长的区域有15个,主产区华北五省下降严重。其中,河北由上一年25.8%的增长率下降为-11.6%。
一年之后,复苏的迹象开始涌动。
乳业巨头们近期出台的半年报纷纷飘红:伊利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17亿元,同比增长6.69%,同时实现净利润2.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7.57%。其中,伊利奶粉实现销售收入21.20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蒙牛乳业上半年收入120.976亿元,比2008年下半年增加19%,同时实现净利润6.619亿元。2008年上半年,蒙牛销售收入是137.024亿元。
三元(600429.SH)上半年收入11.34亿元,同比增长73.25%。第一阵营仍然是双寡头局面。
业内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但是在汤志庆看来,这90%指的是产值,而不是销量,尚不能说明问题;其次,90%的恢复量还要分品类来辨析。例如,酸奶是三聚氰胺事件中受影响最小的,恢复也最快;而在液态奶中,常温奶的恢复也不如巴氏奶,可能恢复度为70%-75%。但常温奶在液态奶中比例很大。再次,受影响最大的奶粉,他认为只恢复了50%左右。
自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内原料奶粉大量积压,此前,全国奶粉库存超过30万吨。汤志庆认为,尽管国家战略储备4万吨,但对于30万吨的库存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预计需要2年-3年才能消化掉。
尽管这样,汤志庆也承认恢复的速度比他预期的要好。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国家、企业在质量监管这块抓得严,给消费者极大信心。此前在消费者中曾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在去年10月以后的牛奶,是最“纯净”的牛奶。
其次,国内市场对于牛奶的刚性需求仍旧存在且巨大。以前“毒大米”事件也曾沸沸扬扬,一度造成恐慌,但此后,米还是得吃的。
姚海涛表示,政府对于企业的补贴还在继续。目前,蒙牛库存奶粉已经降至4000-5000吨,“不是很多了”。
下一个十年
推动这股乳业复苏潮的,还有来自外部资本的力量。
今年以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低谷期的乳业正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馍馍”:中粮集团携手厚朴投资,出资61亿港元,成为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红杉资本以6300万美元代价,获得了飞鹤乳业10.5%的股权;不久之前,凯雷与复星向奶粉企业雅士利注资,分别占有雅士利17.3%和6%股份。其中,后两家企业均以生产奶粉著称。
奶粉,正成为乳业复苏的一个主战场。
在“三聚氰胺”中幸免的国内奶粉品牌如完达山、飞鹤、摇篮等品牌已纷纷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与此同时,乳业一线巨头们也瞄准了这一领域。
4月底,河北三元生产的首批配方奶粉新产品在全国13个省市全面上市。7月11日,伊利发布公告称,将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投资2.89亿元,建设华北地区年生产4.5万吨奶粉项目。今年年初,光明正式将奶粉纳入光明三大支柱产业之列。在此之前,奶粉一直是光明乳业的非主营业务,所占份额很小。
在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看来,除了中国奶粉市场空间巨大,当前其产值约占整个乳制品的半壁江山外,“三聚氰胺”之后,三鹿等问题奶粉留出的上百亿市场空缺亟待填补,这也使得奶粉成为目前各乳品企业眼中的“蛋糕”。
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他们看准的还是中国乳业下一个十年。
汤志庆认为,中国乳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需求旺盛。从1998年至2007年,中国乳业经历了黄金般的十年,弥补了当时一线城市在乳制品方面存在的巨大需求缺口,可谓超常发展。
“到今年,一线城市已经饱和,现在是需求结构的调整。”这个结构一方面是从液态奶向酸奶、奶酪等高端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从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推进。
“这个需求更巨大,因为他们占据了中国70%的人口。中国乳业至少还有10年的高速发展期。”汤志庆推断。
三聚氰胺事件也给予了资本方一个有机会发现并仔细研究中国乳业的机会。
复星集团副总裁、谱润投资总裁周林林坦言,“的确,‘三聚氰胺事件’促使我们关注中国的乳制品市场”,“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低谷,领先企业的盈利也会好很多,因为,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它的跟随者会死掉一批,市场会空出来很多。在低谷过后,领先企业肯定是第一个起来的”。
龚妍奇则认为,过去5-10年,中国乳业的发展速度并不正常。未来,行业将迎来一个冷静、良性发展的时期,而很多问题在冷静之后也会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一个例子是,去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之初,光明把原本只占其奶源总量5%的散奶全部砍掉。“没有这个事件,我们也要砍,但可能会砍个两三年。但是现在,一下子就砍掉了,没有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