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很小的一笔小投资却亏掉了上千万,IT界人士金先生认为自己是被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所误导。
金先生于2000年在汇丰私人银行(瑞士)有限公司香港分行(下称“汇丰私人银行”)开设了账户,在海外市场做一些股票、票据投资。
到2008年1月,金先生接到汇丰私人银行投资顾问的电话称其账户资金不足交割买股计划,要求存入现金、股票或债券。金先生此时才明白自己购买了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股票远期累积计划(Forward Accumulator,下称为FA)。
事情的缘由来自于2007年10月汇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对金先生的一次十分钟的电话销售。
金先生认为,在汇丰私人银行的销售过程中并未向他充分揭示风险,销售手法极不恰当。金先生由此向汇丰私人银行及香港监管机构进行了投诉。
在购买FA之前,金晓明账户余额约1000万港元。到2008年11月汇丰私人银行对金先生的账户进行斩仓后,金先生账户余额约为-23万港币。金先生的累计亏损近千万港元。
3月24日,本报记者向汇丰私人银行询问是否有这样一位投资者,该人士听完客户名字后即拒绝发表评论。当记者询问应与哪个部门接洽时,该人士则表示“没人能直接回答这一问题”。
“1000股”的投资
客户经理:“给你做1000股,你试一试吧。”
金先生:“给我做1000股试试看。”
以上就是在电话中,金先生同意进行这笔FA投资时的部分对话。“当时我就认为是一个很小的投资。”金先生表示。
由于汇丰私人银行拒绝提供交易电话录音的副本,金先生只能到银行听录音并进行文字记录。这段电话是2007年10月12日下午15:48至15:58之间,客户经理和金先生之间的一次电话。“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就让我做了一笔可能会产生千万资产血本无归的交易。”金先生表示。
金先生向记者提供了投资顾问销售电话的文字材料,这一材料还原了这次“价值千万”交易的过程。
2007年10月12日,金先生请汇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推荐几只股票。客户经理给金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在电话中客户经理在与金先生讨论了推荐的股票后,就向他推销了FA产品。
客户经理在介绍产品时表示:“是用比现货价钱比较便宜的价格,去购入那只股票的,我们今天开的是现货价钱的79.9,往后是79.6,103支出,有四个星期保证有货,就是用20%的折扣去买这只股票。”
这位客户经理还介绍:“所有合约都是一年的,但是每两个星期给你货。给你货以后呢,你马上抛也可以,拿在手上等这个价格高再去抛也可以。”
对于金先生针对银行没有解释投资风险的投诉,汇丰私人银行在回复中认为客户经理“再三提到产品的主要特点”。
事实上,客户经理在销售过程中也进行了风险提示:“但是它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说风险是一年的,然后比行使价79.6低就要买一倍的货,比103的价格高,合约就取消,但是它保证四个星期以内支出还是给你四个礼拜的货。”
客户经理还举例说:“(比如)24.4元块钱,乘以0.796,那是用19.4224去购入。然后103支出的意思是说24.4乘以1.03,价格高于25.132就支出了,合约就没有了。但是比我刚刚说的19.4224低,你就要买2000股,风险在这里。”
最终,金先生在电话中决定做这笔投资:“你觉得反正这个是比较安全的,对吗?那我想做一个吧,我觉得也没关系,反正就做一只,也无所谓。”
于是,客户经理建议金先生做"1000股试一试",最终导致了血本无归。
金先生当时不知道的是,客户经理向金先生推销的是FA产品。FA实际上是一个期权结构产品,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金先生所购买的这支FA挂钩的是中国铝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金先生可以每天以合约购买当日股价的79.6%的折扣购买1000股的中国铝业股票,两周交割一次。FA合约在中国铝业股票涨到103%后中止,但保证向客户按照约定价格最少提供4个星期的股票。在股票价格跌破79.6%时,客户必须双倍购买中国铝业股票,即2000股。
这一产品的风险来自收益封顶,即股票涨到103%合约中止;但亏损不保底,即股票在跌破行使价后要每天双倍吸纳股票,即2000股,而在到合约结束的一段时间内,客户要一直承受股票下跌的亏损。由于此类产品风险极大,在香港市场上又有I kill you later之称。
当天中国铝业的价格为24.45港币,金先生FA合约的行使价为每股19.5356港元。此后随着港股下跌,中国铝业一路下行。金先生的账户开始出现亏损,2008年1月,客户经理通知金先生其账户内的资金已不够来交割买股计划,要求存入现金、股票或债券。到2009年3月24日,中国铝业的收盘价为每股5.07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