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为产业整合而赴韩上市”
当2004年,音响界的“教父级”人物创新科技董事长沈望傅与三诺接触后,马上当场拍板决定,与其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另一个要求是投资三诺,要占股份的49.9%。
虽然是有了投资者,但是白手起家的刘志雄有其潮汕人的精明,考虑到产业链的位置,“别成了一家企业的加工厂”——这种考虑,使他在谈判过程中一直“讨价还价”,尽管对融资的详情不愿多谈,但三诺上市前的股东名单中,刘志雄作为创始人占有50%以上的股权, 深圳创新投、香港新鸿基、大韩投资、以色列投资、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占股权的25%左右,——而在客户订单方面,沃尔玛、创新、罗技、方正几家也基本是平分秋色的份额。
这种“通盘考虑”的思维方式,在三诺韩国上市的过程中再度起到决定作用,因为相对于近期异常火爆的大陆A股市场与香港股市,韩国平均23倍的市盈率并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而“边修改规程边摸索上市”的过程,也耗费了公司相当的精力,而之所以选择在韩国上市,刘志雄承认,为了产业互补,韩国的高科技设计、人才优势,结合中国的市场与经验,——而上市后有可能收购韩国国内的设计团队和企业,由此带来的裂变式扩充也许是惊人的。
而除了韩国海外企业上市“典型”之外,作为身处珠三角制造中心的三诺,其轨迹也许可以对一些思索“OEM向ODM转型”的企业有借鉴作用:在以往龙头企业还按0EM方式生产时,三诺已经重视开始有附加值的自主设计、并把收入的10%投入研发,根据三诺的规划,是想把公司五年内成为世界三大音响制造商之一。
“边制定规程边上市”
南都:韩交所方面曾透露数字说,至少有12家左右中国企业递交了在韩国上市申请,所以猜测,对于第一家,韩交所选择上是不是有一些倾向性?
刘志雄:我们与韩交所的接触是从2005年深圳创业投资协会组织的交流开始的,我想这也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韩交所在表示了对深圳企业的青睐的同时,也特别欢迎制造业公司,尤其是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公司赴韩国上市。
以往到中国与中国企业接洽的主要是券商,但这次在推动海外上市的过程中,是由国会直接督促韩交所直接修改规则,政府层面的力量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到为了推动我们这样的外企上市,韩交所也修改了不少法律条款,比如以往只能是实体公司在韩国上市,而现在控股公司也可以在韩国上市。
但因为此前没有海外公司上市的先例,根本没有可遵循的规程,所以等于我们是一边跟交易所商量一边作上市,证券交易所、金融监督委员会、中介、券商、大家来往两国有四五个来回,彼此在商量、修改上市法律、规程,看公司如何重组有效,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
“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实现裂变式扩充”
南都:除了两国在文化上有共通性,彼此了解而沟通成本很低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使你们选择韩国上市?
刘志雄: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在产业上的互补性很强,在大量中小企业只能是三星、LG等大公司的配套企业,80%的收入单纯依赖一家公司,国际化市场开放方面作的不够,但是韩国的强项在于设计及IT技术,尤其是韩国的高端技术以及工业设计等都非常先进,但制造成本高,市场小。而中国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广阔的市场。
我们想通过上市,加强与韩国有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包括通过收购韩国的一些有水准的团队与企业,实现裂变式扩充,进一步推进公司国际化。从去年4月份开始,我们已经有与三十多个韩国企业有过接触,目前也正在与KOSDAQ上市企业进行合作可能性探讨,共同开发卫星播放收音机、汽车音响等产品,未来我们可能在在深圳成立中韩设计研究所。
“大陆也会有自己的富士康”
南都:上市也可以视为是三诺提高核心竞争力与竞争门槛的一项战略,珠三角目前在大家心目中还主要是制造中心的概念,在如何摆脱OEM宿命方面,您觉得有那些可提供的经验?
刘志雄:作为ODM(自我设计生产)厂商,我们的原则一直是产品中要包含有知识结构与价值链在其中,比如DVD行业,我不会轻易去碰,因为我们没有控制专利,不掌握核心环节与增值链环节,这只是标准化的产品,一旦产品标准化,就很容易价格透明,对企业没有价值。而三诺拥有自己的工业造型设计公司,拥有国家资助的企业技术中心,我们从来不会去单纯拉“订单”,而是考虑如何客户设计产品,为客户提供增值。
新产品也在不断给我们带来市场机会,比如我们将很快与一些国内大的电视厂商在电视一体化音频产品(Sound Bar)上的合作。因为音响领域相对专业,就像在日本,雅马哈等企业在索尼“势力”下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我们相信,企业未来未来的命运在于能够对产业终端格局有清晰而准确的判断,全球各国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中国无疑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ODM的能力,提高自主创新与工业创新能力,——同时不能回避国际化,竞争注定了我们不会再从头作起,而似乎会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洋为中用。
目前内地市场有大的整机品牌企业,但是同时我也觉得,不可能没有机会出内地的“富士康”制造企业,整机品牌企业不是唯一的道路,有自己知识产权、升级能力的ODM的定制服务商也同样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把生态产业链作精作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