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地面积仅一千平方公里,且大部分为山地、丘陵、海滩等,真正可以用来生产、生活的土地则更加稀少的“弹丸之地”;
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几乎所有的工业原料、燃料都依靠进口的“资源扶贫区”;
香港,却以她不到全球十万分之一的面积和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着全球第二位的人均对外贸易值(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和世界第一的转口贸易总值。
是什么力量,让香港创造出这样的世界奇迹?香港的企业,又有哪些发展战略值得一界之隔的大陆企业学习和借鉴呢?
目前,香港经济中工业仅占GDP的3%,服务业则超过了90%。
香港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鲜明的服务业特征?我们又能分别从香港的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学习到些什么呢?
一、“因势而变”——战略就是随大势不断转型
香港经济能够不断前进,主要得益于三次经济战略转型。
正如香港前任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所说:“经济不断转型的能力,是香港和香港企业维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香港最初只是一个海隅小岛,19世纪60年代才初具城市规模。从那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外贸型的。
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是由以转口为特征的外贸主导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工业型,这一发展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70年代。
促成这一转型的原因是50年代朝鲜战争的爆发,联合国实施对华禁运,禁运使香港经济最重要的部份——与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一落千丈。香港不得不另找出路,转向发展加工工业。这一期间香港集中力量发展服装等轻工业,并逐步使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制造业中心之一。60年代末,香港成衣、手表、时钟、玩具等十种产品的出口名列世界首位。香港工业产品出口的比重则由50年代初的10%左右增加到80%左右。
香港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一时期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北移。香港把握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将产出效率相对较低的加工工业向内地转移,从而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等。到80年代末期,香港完成从制造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体系,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超过了8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经济再次面临转型压力。香港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失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金融业和地产业,而制造业的比重大大下降,产业范围越来越窄。
从1998年开始,香港战后第三次经济结构转型开始全面激活。香港经济此次转型以创新科技为本、以高增值产业为主要方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成为香港新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
综上所述,香港经济和香港企业就是这样不断把脉社会大趋势,不断发现机会,不断提高经济资源的产出效率,从转口贸易到一般轻工业,再到先进制造业,再到服务业,最终取得了经济的持续繁荣。
我们从香港企业的三次大规模转型过程中,最值得学习借鉴的就是香港企业“因势而变”的发展战略。
以第三次转型为例,在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期间,香港共有1540家公司以“.com”性质成立,比一年前增长了8倍。另外,在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的近50家公司,除个别几家外,绝大多数都是属于资讯或生物科技企业。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香港企业在紧随区域发展大趋势方面,真的做到了“因势而动”,而且是全民皆动,这非常值得大陆企业学习。
“天下大势,顺之者倡,逆之者亡。”
条条大路通罗马,把握大势就是找到最近的那条路。“最近”是指离大势最近、离事物的发展规律最近。
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娃哈哈宗庆后也说:“下围棋时,落下的第一颗子,绝不是为寸土而去。‘先取势,后取利’,这是高手的境界。势上来了,利挡都挡不住。”
企业市场营销的目的就是抢占市场制高点,抢占“势”。
此即为“时势造英雄”,也叫“因势而变”。
而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讲,要“因势而变”,要“因势转型”,似乎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第一,他们认识不到因势转型的重要意义;第二,他们不敢随机应变;第三,他们不知道如何随机应变。
于是,国内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系列的混乱现象:
企业生命周期短,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是7-8年,各种企业常常成批倒下,真正持续经营的企业比较少;
企业因为不思创新,十年如一日地抱着老经验老模式不放,导致竞争力严重下降;
企业迅速发展,但仍然应用原先小企业的管理方式去管大企业,导致企业做大就死的现象层出不穷;
绝大部分国内企业都在低附加值、低水平、低利润的泥潭上竞争,价格战、红海战,打得满天飞,企业却只能“赔本赚吆喝”。。。。。。
这所有的现象,就是国内企业不能随势而改变战略所带来的恶果。
国内企业需要树立“以变制变”的战略模式。
要认识到,市场竞争已经呈现出高强度、高速度的动态,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竞争优势,你的优势随时可能因为对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你要抓住大趋势,把握大潮流,变在对手的前面,抢先去变,以速度抢占战略实施的制高点,在时间上赢得对手,在速度上赢得对手。
另外,近年中国经济的整体性结构调整,也呼唤着国内企业必须“因势而变”:
十一五计划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出现两个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新一轮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源于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中国的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因此,要求国内企业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国内经济增长会由过去过多的投入增长转到由技术进步成为经济进步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必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
从香港企业的成功经验,到国内大环境的趋势性改变,所有的这一切,都预示着国内企业需要“因势而变”,需要实施“战略转型”。
试问,对于这样的“谋势”,你的企业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