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中国移动
相比欧洲运营商,中国移动运营商的传输资源相对丰富。以中国移动为例,现在其一个SDH环为5-8个基站提供传输资源,以一个基站需要2个E1计算,只使用了10-16个E1的资源,而一个SDH环上共有63个E1。
但是,专家也强调,考虑到中国移动多次表态3G时代将直接部署HSPA网络,其同样将面临着传输资源紧缺。“中国移动内部也基本认可了这个结论。”一位接近中国移动的厂商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在今年上半年的TD-SCDMA和GSM设备招标中,中国移动已经询问了厂家对于IP RAN的支持情况。而且,中国移动已经联合几家主流厂商开始进行GSM IP RAN的企业规范制定,无线接入网的IP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对于GSM的IP RAN),我们也很吃惊,感觉中国移动是不是太激进了。因为GSM主要业务是话音,数据吞吐量并不大,而且很多老的基站都不具备支持IP传输的能力。”华为负责GSM产品规划的一位资深专家表示。
但是,中国移动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显然不是眼前。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移动正在大规模建设TD-SCDMA网络,而出于网络结构扁平化的考虑,TD-SCDMA网络和GSM需要共享传输资源,一旦升级到TD-HSPA,传输资源将很紧缺。
而对于华为来说,其在3G和IP领域的深厚积累,足以使其成为中国移动在GSM IP化过程中的紧密合作伙伴。“首先,我们在IP网络的QoS保障上富有经验,其次,我们的产品开发平台已经采用了基于IP交换的内核,可以非常平滑地转向GSM的IP RAN。”前面提到的那位华为负责GSM产品规划的资深专家表示,“2008年一季度,我们就能提供商用的支持IP BSS的GSM基站和BSC。”
IP核心网成就优势
知名咨询机构In-Stat在2007年4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已经或正在部署基于R4版本移动软交换的核心网,并且将支持IP功能视为移动软交换最重要的特性。而在IP RAN之前,基于IP的移动核心网已经是华为的优势领域。
核心网IP的先行者
In-Stat预测,IP承载在移动软交换部署中的渗透率将会从2006年的15%上升到2011年的92%。
而在IP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10多年商用部署经验的华为,也是第一个提供IP化承载的设备厂商。经历过运营商2003、2004年对电信级IP技术的质疑,今天华为已经在IP网络的QoS、可靠性、安全性上有着深厚的积累。
作为NGN领域的佼佼者,华为从2000年就开始提供固定软交换,而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在硬件上几无区别,只是在功能、移动性管理上有所差异,这足以使得华为始终保持着比较大的领跑优势。
“我们是工程专家”
早在2003年,中国移动就面临着网路的IP化转型问题。持续面临扩容压力的中国移动,如果继续采用TDM方式建设汇接骨干网,其代价将非常昂贵。中国移动最终决定采用华为移动软交换进行核心网长途汇接局IP化改造。
中国移动的长途汇接局是全球最大的长途汇接局,也是业界第一个进行IP化改造的长途汇接局,其先后进行了5期扩容,
“第一期时从发货到开通是五个月,后来五期的时候只用了一个月。因为我们开发了很多优化工具和模板,改造也好,割接也好,都有完整、规范的流程可以遵循。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称我们既是产品专家,同时也是工程专家。”曾经参与该项目的华为核心网产品线高层告诉记者。
2006年起,中国移动开始进行端局IP化的探索。2006年年底陕西移动IP化端局在全国率先成功割接。目前,中国移动陕西分公司在全球率先在媒体网关之间采取了IP互联,这使得其CAPEX、OPEX能够节省50%。
为何是软交换,而非IMS?
“我们的软交换可以平滑演进到IMS,但是我们也认为,对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以话音业务为主的移动运营商来说,基于IP的软交换将是更现实的选择。”华为负责核心网产品规划的一位高层表示。
他具体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软交换是一个成熟的、低成本的话音解决方案,而IMS主要提供的是多媒体、非实时的业务。就话音业务支持而言,固定VoIP已经比较成熟。而受到无线空口技术的限制,IMS尚无法提供成熟的移动VoIP解决方案。
目前IMS语音存在的问题包括:在频谱利用率上,IMS低于CS域;IMS终端对于IP地址、带宽和计算能力的要求使得手机成本大幅增加,远不如普通的WCDMA终端成熟。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需不需要软交换,是由运营商网络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IMS在2006年可谓火爆一时,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移动设备供应商没有成熟的移动软交换解决方案,而急于通过其他方式占领市场。知名咨询机构Gartner在2007年1月做了一个评估,真正基于CSCF的IMS只有21%,79%的是CSCF Capable的IMS,只是一种“模拟IMS”或称“Pre-IMS”。
今天的通信业面临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而战略转型、业务转型的背后需要网络转型进行支撑,运营商、设备商都在思考如何走入互联网、IP的时代。在21世纪初期,一部分运营商和设备商没能抗住互联网和IP的冲击,其衰退的速度令人震惊,随着通信业进一步迈入全IP和FMC时代,运营业和设备业正在呈现大浪淘沙的态势,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们由衷希望中国运营商以及以华为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厂商能屹立于全IP与FMC时代大潮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