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业长久发展还是需要有茶科技支撑的。目前而言,国内企业过多重视茶贸易而忽略了茶科技。在国内市场上除了绿茶具有相对完整的数据支持外,其他茶产品还亟待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另外,在茶产品的再加工、再培育以及各种茶饮料的加工制作方面,我们的研究都远远不够。目前市场亟待在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员的培养、科研成果的开发宣传方面做出努力。
记者 :作为“茶经济的全球平台、茶文化的世界之窗”, 国际茶博览会在推动茶文化的发展上会有哪些举措?
朱福堂:要考察茶博览会的成绩,单从规模上去看是很容易得出结论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还是从中国国家年上给普京总统送茶礼说起吧。在俄罗斯中国国家年通过我们国家领导人的手把融合了中国茶、丝绸和瓷器的礼品送给普京总统,在这里送出的显然不只是单纯的茶,更重要的还是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茶文化。我们后来了解到,这次送茶的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件事,俄罗斯市场上现在已经掀起了一股消费中国茶的小高潮。应该说,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茶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
通过文化的桥梁作用,茶博会也在不断加强同海内外茶人的交流,我们已经出访了很多国家,中国茶文化“清静雅和”的理念让交流变得非常顺畅。前不久,我们还和英国侨领、法国侨领进行沟通,他们都非常乐意通过宣扬中国茶文化,在国外推广中国茶并把中国茶的品牌带入国外。
在今年的茶博会展会上,我们还将辟出1000~1500平方米的场地进行世界茶文化方面的分类展示,并尝试发布一些茶文化的时尚信息,努力将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进行结合。
记者:您认为中国茶产业如何从分散型向集约型发展?
朱福堂:中国茶产业从前几年就开始重新进行整合了。通过茶博会这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企业也找到了一条更方便更容易进行交流信息和资源整合的渠道。随着大企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核心茶企将会带领整个行业走上兼并、整合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中茶公司一直在做传统茶叶企业的整合工作,去年和今年是在普洱茶产区,下一步将在绿茶产区进行整合。现在已经开始和乌龙茶产地的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今年,在一些重点采茶区、重点消费区将有所作为。
记者:回过头来谈谈茶博会的初衷,在沟通、交流、交易等方面你们更侧重于哪方面?
朱福堂: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的茶叶品类在世界上是最全面的。2004年开始,从国际性展会的角度而言,茶博会展商结构中国际参展商的比例达到了10%~15%。这些国际参展商包括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想把红茶卖回到中国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也有国外的茶叶机械企业;另外,还有寻求直接货源的中小茶商;想利用外资政策,通过茶业进行圈地的国际参展商等。
总的来说,茶博会是促进国内外交流的一体化平台。我们一直秉承为业内做一个专业商务平台的理念,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学习,我们逐步了解了茶商们做生意的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如今的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单就规模来说在全世界的茶叶专业展中名列前茅,这主要是由中国巨大的市场决定的;从服务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改进。我们希望茶博会能够为中国茶业的品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一直在强调茶博会的交易性,其实我认为所谓的交易平台并不仅仅是订单的交易,也包括品牌的交流和合作。如果大家在展会上除了能够签下订单之外,还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合作伙伴——经销商、代理商,那就会觉得展位费花得值了。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把中国茶业的最高水平展示给国外买家,吸引他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