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
这是全球最大的零售行业组织Agentrics联盟全球高级副总裁、欧洲和亚洲区董事尼哈特·安肯(Nihat Arkan)对中国零售业的基本判断。
最近十年来,安肯频繁往来中国。Agentrics联盟旗下已有250家全球零售商会员,其中代表世界最顶尖的30家零售商中,有17家巨头长年是Agentrics的坚定拥护者。虽然Agentrics推动了全球零售商每年在中国实现上千亿美元的采购,但是作为全球零售业的领导者,Agentrics却还没有一家中国零售商会员——他为此表示忧虑。
安肯忧虑的理由是:在4月12日,由美国上市公司环球资源在香港主办的年度“中国采购商展览会”上,他从会员提供的信息中增强了自己对中国零售业格局面临嬗变的判断。他认为,未来5年内,全球零售商将纷纷进驻中国,建立他们在亚洲的采购中心;而且,“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希望把店开到中国来,他们进入中国的方式将不排除对中国企业的重组并购。
4月12日、15日,安肯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他认为,即便是在中国最有实力的国美、苏宁,“如果不加速去学习和提高的话”,也将有可能被“吃掉”。他认为,这个“危机时刻”就在5年内。
在安肯看来,中国制造商国际化的速度远远超前于中国的零售商们。
全球零售商10%采购来自中国
《21世纪》:您能否告诉我们,加入Agentrics联盟的国际零售商每年的采购额有多少来自中国?他们下一步在中国拓展的计划如何?
安肯:我们的会员非常多,很难用笼统的数字来回答你的问题。我可以举欧美零售商的例子,一般来说,我们把他们分为大、中、小型三个等级:大型公司是具有全球业务的、每年超过150亿美元采购额的公司,这类公司大概有7%价值货品是从中国采购来的,这个比例还在上升;中等级别的是在150亿美元以下到20亿美元采购额之间的公司,大概会有10%采购来自中国;而小型的、采购额在20亿美元以下公司目前大概有60%还没有从中国采购。这部分客户是中国供应商要尤其关注与开拓的。
中国供应商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些,不要只盯住大的零售商,大型买家只代表30%-40%的力量,还有更多的中小型的零售商,现在就要慢慢培养与他们的沟通合作。总体而言,我们会员在中国的采购量去年还保持12%-15%的增长。
《21世纪》:你有否关注这些年中国供应商的进步?他们还有哪些改进余地?
安肯:十年来据我的观察,中国供应商有三点变化:第一,产品质量提高了;第二,沟通和市场方面能力进步了;第三,增值服务有所改善,交货能力和对专利的认识都正在改进。但是,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我们的会员常常告诉我,中国的供应商应该把眼光看得更长远一点,不要只看欧美一级买家,还有很多发展中的市场;在产品设计上,他们应该要注重产品的独特性;一定要更为注重知识产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零售商会员非常看重的,失去这个意识就没有长期做生意的机会。
以上几点都与“价格”没有关系,从历史的情况看来,中国供应商比较关注价格,只知道杀价,但是价格不应该是唯一的手段,品质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比如三星与LG,他们十年前也并不起眼,经过品质的提升,现在这两品牌在行业里已很有影响力了。我建议中国供应商要找到一个定位,如做T恤,如果要与POLO竞争,那是没有优势的,但是电子产品的方面,中国企业有巨大的创新机会。
《21世纪》:知识产权的问题是否会影响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的采购?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
安肯:事实上,知识产权是保持长期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误区,欧美产品拥有人并非仅仅针对中国公司,而是按照WTO的法规去要求一个公平的贸易平台。所以中国公司不要激动,技术壁垒与你是中国公司、日本公司,还是澳大利亚公司无关。如果大家认为有些政策是针对中国的话,那么中国出口增长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果。
所有零售商都想到中国开店
《21世纪》:听说您明天要率队到深圳以及中国内地探访,此行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