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容易相处难。距离技嘉华硕宣布牵手还不到8个月,眼下却传来了“离婚”的消息——经不起现实重重考验的“华硕技嘉联姻”,最终以“无限期搁置”草草收场。
3月22日下午,台湾品牌电脑及配件制造商华硕和技嘉联合召开说明会,双方以“技嘉投资者认为成立‘技嘉联合’将对技嘉品牌造成损害”为由,宣布无限期搁置联盟合作案,但仍保留双方已成立的合资公司技嘉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技嘉联合”)。
技嘉发言人廖期立表示无限期搁置不牵涉违约罚款问题。
技嘉与华硕的最新决定宣告了板卡业界史上最大一宗合资案的破裂,亦将两公司板卡业务的未来走向推向未知。消息传出后,摩根大通立刻将华硕股票评级由“中立”降为“减持”。与此同时,有关鸿海、华硕、技嘉的三角传闻再次涌起,未来板卡市场格局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资金不到位成导火索
“华硕技嘉合资案”于去年8月8日达成,技嘉以自有品牌板卡业务与华硕成立合资公司——技嘉联合。该公司资本额约80亿新台币,技嘉与华硕分别持股51%和49%。根据协议,技嘉板卡事业群约300人将悉数移入技嘉联合,华硕则委派财务部门团队进驻,合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由技嘉掌握主导权。
由于两家公司占板卡市场份额总量超过五成,因此在板卡产品利润不断走低之际,这宗“美丽”的合并案一致被外界视为维持市场秩序之举。一位资深主板业内人士称,技嘉和华硕联合,一个很大的推动力就在于资源整合和原材料统一采购带来的成本效应,同时能够避免价格战对双方利润的损害。
不过,合资一事却并未如双方预期般顺利。根据协议,技嘉联合的运营应在2007年1月1日启动。不过来自渠道商的消息却显示,双方在联合采购方面迟迟未有进展。而华硕方面未按期向技嘉联合注入资金,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合资案破裂的导火索。按照协议,华硕需在1月31日之前将39.2亿新台币打入技嘉联合账户,但这笔资金却一直没有到账。
据《IT时代周刊》了解,如果按照当初的合约,资金没到账就等于合同自动失效。另有消息称,今年5月,技嘉联合有望100%回归技嘉,公司名字是否改变暂不得知。
技嘉发言人廖期立说,自从合资事宜宣布后,由于内在及外在环境变迁迅速,在目前大环境下,合资的必要性及时效性也不是如当初预期般急迫,所以共同宣布搁浅这项合资事宜。
他解释说,技嘉联合成立后,包括供货商及客户都存有相当的疑虑,怀疑品牌独立、产品发展、渠道及营销是否都会改变,这是外部存在的问题。
另外,内部员工也有一些疑虑,怀疑是否变成华硕子公司?技嘉还会不会存在?廖期立表示,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客户、渠道及供应商的顾虑会这么深。
在合作搁浅消息宣布之前,长期从事板卡行业研究的分析师费冬就预测双方解释的口径可能并不一致。但从结果来看,“双方应该是私下达成了某些新的妥协”。
廖期立不愿评论谁先提出搁置计划,只表示结果对两方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有人认为,搁置对华硕没有造成任何伤害,相反却可能让技嘉失去原来的预算,因此此举有益于技嘉的说法只是公关措辞。
骨干相继离职
“新公司的名字不叫当初预定的技硕,而叫技嘉联合,跟华硕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觉得奇怪吗?”费冬认为,华硕技嘉合作遇挫一事,有关方面应早有预知。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内部对技嘉联合遇挫颇感失望。据悉,今年2月间就有消息传出,称技嘉联合在内地过半数员工正在向外投递简历,寻找新的机会。
“一些管理层昨天还在跟大家一起开会,今天突然就走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春节前后包括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大量业务骨干纷纷寻找出路。而北京板卡业务的五六十人中,至少一半人在寻找出路。同时,包括华硕、鸿海在内的大批竞争对手已相继收到技嘉联合员工的简历。
“当初技嘉把最值钱的主板业务拿出来与华硕成立新公司,团队随之进行重组,一大批技嘉核心管理层、大区负责人、业务骨干等都相继离职,其中不少还是1992年、1993年的资深老员工。”一位技嘉集团人士这样表示。
这期间,又传出技嘉联合中国区副总裁陆忠义离职的消息。有公司内部人士透露,2007年1月初,陆忠义由原技嘉联合中国区总经理改任中国区副总裁,实被公司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