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忠义的失势,被坊间解读为导致技嘉联合内部人员大清洗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原陆忠义旗下的很多中高层主管相继遭排挤,或被踢走或被降薪降职,一个大区的业务主管一夜之间就能变成普通销售员。
同时,陆忠义也被一些知情人士看成是技嘉总部内斗的牺牲品。虽然陆没有完成年初的预定目标,但2006年技嘉在大陆的增长也超过10%,缺货是导致其没有完成目标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了解,技嘉2006年第2季度曾在内地市场出现两个多月的严重缺货,总部的生产部门应对此负责。
据技嘉联合内部人士透露,技嘉联合中国区今年的年终奖提前发放,不过大部分员工的奖金少得可怜,特别是陆忠义原来的得力干将。他认为,从总部空降过来的管理层正通过奖金的方式拆分团队。在奖金发放前两天,技嘉联合还召开内部会议宣布了一批晋升名单,派系特征十分明显。
核心渠道体系松动
动荡的不仅是内部人事,还包括渠道体系。业界纷传,技嘉联合在内地市场的五家核心代理商有意转投竞争对手,目前已与华硕、微星、鸿海等厂商有过接触。
技嘉联合在华北、华东与华南三个区域拥有五家核心代理商,它们占据技嘉联合在内地市场超过五成的出货量。“它们一旦都投奔对手,技嘉联合将非常危险,技嘉主板积累多年的渠道优势将荡然无存。”一位渠道商告诉《IT时代周刊》。
人事震荡与长期缺货,被认为是导致技嘉联合渠道“叛变”的主要原因。上述渠道商表示,技嘉联合的主流产品从2006年12月开始全线缺货,这让代理商无米下炊。技嘉联合曾同意从总部调货,但为控制成本,航空运输费用让代理商自己承担。如今板卡零售市场利润薄弱,技嘉联合此举显然不能让代理商满意。
另有北京中关村一位赵姓技嘉渠道商表示,从1月至3月技嘉主板的销量稳中有升,合作失败后,技嘉未来会更加专注于自身品牌的建设,从这个角度而言,对渠道商应该是好事。他指出:“如果新公司成立,势必导致技嘉在渠道方面有所调整,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做技嘉的商家而言显然不公平。如果继续销售新品牌,能不能被市场接受显然是个问题,这对我们来说风险太大,到时再转而销售其他品牌也不并容易。”
鸿海身影再现
在合资案宣布后,高盛认为,“华技联盟”的解体将重新引发主板市场的价格战,并影响华硕今年的获利目标。摩根大通也持相应观点,将华硕股票评级由“中立”降为“减持”。而花旗认为,该案对技嘉比较有利,因为技嘉此后可以专注于品牌的目标建设。
较能代表花旗看法的观点是,两家决定合并后,在产品价格方面进行了协调,除了技嘉本身品牌毛利率由10%~11%回升至15%以上,甚至其他厂商包括微星毛利率都有止跌迹象。但双方破裂后,市场势必重新回到价格竞争的策略上,预计华硕主板的毛利率可能从12%下降至10%左右。此类观点同时指出,技嘉也不能避免利润的下滑,但是和去年大量缺货、渠道混乱的最差局面相比,若技嘉能安心做好自己的品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此次合资失败,台湾板卡市场重回五虎争强的局面。业内认为,在板卡业微利时代势必整合的大趋势下,不排除还将有新的合作组合出现。
而在种种可能性中,前番与华硕竞争失利的鸿海再次向“技嘉”抛出橄榄枝的可能性最大。“华技联盟”成立之前,鸿海与技嘉有过多次接触,希望与其合作。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一心梦想打造一个在渠道市场上可与华硕相抗衡的品牌,但旗下富士康板卡的实力却相差甚远。而技嘉、微星也在华硕和精英的夹击下活得很辛苦,收购技嘉成为郭台铭的首选。
另据可靠消息,由于2006年春节期间,郭台铭一直在操心因身体原因留在北京治疗的弟弟郭台成,合作计划失去主导人,因此华硕趁虚而入,果断出手跟技嘉谈下合作计划。在计划破灭后,鸿海很可能重新启动这一计划,因为鸿海从不缺钱。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指出,鸿海和技嘉的联合将面临一个很大障碍。当初技嘉选择华硕而非鸿海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希望能够保留技嘉品牌。如果鸿海介入,那意味着技嘉的品牌将不再存在。除非鸿海能够给出一个很好的价格,说服技嘉的股东,否则一心想做大品牌的技嘉不会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