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民工返乡如潮时,1月12日清晨,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王牌村的王其奎却带着5位农民急匆匆踏上了进京的列车,他们要去京城卖糖葫芦。
1998年,39岁的王其奎不满足于当地的小市场,进京卖糖葫芦。如今,“王记”冰糖葫芦在北京市朝阳、东城、通州等区的十几个市场上叫响,成为供不应求的特色食品。他还开了两家水果超市,总资产达百万元。
“当初我不同意他去‘瞎折腾’,冰糖葫芦是北京的地方名吃,咱这土手艺能站得住脚?没想到这小子还真成了器。”王其奎的父亲王万生说,“他自从去了北京,一年到头回不来一两次,春节从未在家里过。”
三十里铺镇王牌村一带,农民有做冰糖葫芦的传统手艺。王其奎,曾在当地卖了10多年的糖葫芦,也销过轴承,卖过蔬菜,到头来竟然没有存下钱。
闯北京的念头缘于一张报纸。王其奎从报纸上发现糖葫芦在城市的价位比当地高出一大截。1998年收完秋,把田地交给父亲和兄弟,他一家四口就来到了北京通州区。
王其奎尝遍了打工的酸甜——就像糖葫芦的滋味。起初,一家人挤在租来的1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晚上要备好第二天的货,洗山楂、削竹签、挖果核、穿果肉……不得不轮流睡,一直干到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他便会在市场的摊点上一边熬砂糖、涮葫芦、凉冰,一边用鲁西口音吆喝:冰糖葫芦儿——要酸有酸,要甜有甜,山药的健脾,山楂的养胃,香蕉的润肺,菠萝的生津……
糖葫芦的传统做法是穿好葫芦再粘糖,王其奎又加了道压板工艺,把圆圆的糖葫芦压成薄片,涮上厚厚的冰糖,阳光一照,煞是好看。吃一口,清凉中露着酸,透着甜。围着买的还真不少!
第一炮打响后,王其奎更注重选择果品质地,把握卫生标准,增加花色品种,很快就摆出了20多种果品,还挂上了“王记”的招牌。一个冬天下来,王其奎挣了8万元。
第二年春天,王其奎在通州区和朝阳区开了两家水果店,一边卖水果,一边也给制作糖葫芦备足了货源。妻子干钟点工,儿子、女儿也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这时,王其奎又考虑怎样把“王记”糖葫芦卖到更多的市场上。回乡时,他串门就讲,冬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跟我去卖糖葫芦,开春回来务农,两不耽搁。一批一批的人跟他去了。他们两人一个摊位,进入了北京市的10多个市场,一天能卖出5000多支糖葫芦,收入2000多元。赶上春节、大型演出,一天能卖到5000元以上。就这样,他们的除夕夜就在糖葫芦的叫卖声中度过了。待到来年过了正月,他们回来种田时,每人少的也能挣个三四千元。
“一个冬天,收入三千。”看到他们来去间变了个人似的,当地农民好眼红。让他们更羡慕的自然是王其奎。一年下来,糖葫芦、水果、冷饮,收入最少也在20万元以上。
不买车、不买楼,还嫌生意不够分量头。王其奎说:“只要有特色,市场不拒小。今年,我要把糖葫芦卖到邻省的几个大城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