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品牌专题 >> 企业专题 >> 企业透视镜 >> [专题]焦点新闻

如烟真相


[  《财经》杂志    更新时间:2007/1/25  ]    ★★★

如烟真相

    一个市场的“搅局者”,如何在市场与监管、利益与科学的钢丝上游走

    很少有人料到,2006年,《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在中国正式生效之年,控烟第一场“遭遇战”不是发生在卷烟行业,而是集中在一种叫做“如烟”的产品上。

    如今,虽然明目张胆的烟草广告已经销声匿迹,但在晚上的黄金时间,你可以看到这样的电视广告:一位演员惬意地叼着烟斗,伴随着话外音:“有吸烟的感觉,没有吸烟的危害……”

    “如烟”,全名为“如烟雾化电子烟”,是以雪茄或烟斗形态出现的尼古丁吸入器。该产品声称,它可以让人在维持吸烟习惯的同时,消除对烟草危害的担心;使用者甚至可以通过它进行尼古丁替代疗法,逐步戒烟。

    自2005年年初上市以来,“如烟”迅速崛起为中国最畅销的戒烟产品。但在2006年,“如烟”开始面对持续的质问。有媒体指出,“如烟”含剧毒化学品尼古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更有人质疑,作为一种涉及人体健康的新型产品,“如烟”并没有受到任何部门的监管。

    “如烟”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就人们所担心的危害而言,“如烟”所含有毒成分并未达到危及人体健康的程度;就其自称有“尼古丁替代疗法”之效而言,“如烟”则显然夸大其辞——“如烟”更可能是一种新型的烟草替代品——危害性远小于烟草,但戒烟功能尚不明确。

    正是这样一种烟草替代品,引起包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委的密切关注。在具有3.5亿吸烟人群的中国,“如烟”不仅与中国烟草行业在市场上正面交锋,更考验中国政府在烟草发展和控烟政策两者之间的平衡能力。

    重识尼古丁

    由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如烟”安全检测结果,或许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这项检测始于2006年下半年,至12月初结束。看过检测报告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检测产品均由工作人员从市场上自行抽取,而检测内容共六项,包括大白鼠的肺部吸入、口服和注射等两项测试;大白兔的视网膜和皮肤过敏等两项测试;以及豚鼠的全身过敏测试。其结果全部是——无毒。

    这一结论,显然与此前媒体的广泛质疑不吻合。2006年11月22日的《京华时报》指出,“如烟”含有剧毒化学品尼古丁,且含量超过普通香烟,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此后,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大都以尼古丁危害人体为由质疑“如烟”,甚至怀疑“如烟”比香烟更毒。
   
    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因为长期以来,尼古丁被公众视为香烟中的主要健康杀手,并被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接受安全生产监督局管理。

    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大量科学研究早已证明,烟草中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不是尼古丁,而是烟草中所含的焦油以及烟草燃烧之后产生的多种化学物质。如果“如烟”只含有尼古丁且不燃烧的话,不可能产生和香烟一样的危害。

    正因此,《财经》记者采访的许多控烟专家,对这一检测结果并不吃惊。

    “它肯定不会像卷烟那样有毒,它没有焦油。”一位控烟专家说。

    “如果只有尼古丁,可以肯定,它比香烟要安全得多。”全球著名控烟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综合癌症中心烟草控制项目联合主管尼尔·班诺威茨(Neal Benowitz)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尼古丁也许含有对血管、糖尿病等有害的物质,但这些害处与香烟相比都“微乎其微”,“因为香烟不仅含尼古丁,还有其他许多对血管有毒害的化学成分。”

    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健康学院院长肯尼斯·沃纳(Kenneth Warner)教授也对《财经》记者指出,烟草对于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尼古丁以外的其他物质。在烟草的生成物中含有大约6000种化学物质,其中大约60种被认为是致癌物,包括砷、氰化物、苯以及钋210等众多大家熟悉的或者不那么熟悉的危险物质。

    “要对很多吸烟导致的疾病负责的是烟草,而不是尼古丁。”世界卫生组织烟草制品西太平洋地区办公室的烟草控制主管布克·费什波恩(Burke Fishburn)也持类似的看法。

    尽管尼古丁目前依然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很多烟草相关疾病的主要毒素之一,但费什波恩对《财经》记者强调,尼古丁最大的负面作用就是容易让人成瘾(addictive),“它让人们保持对烟草的依赖,持续受烟草中各种毒素的侵害。”

    “要说‘如烟’比卷烟的危害大,我觉得不客观。”控烟专家杨功焕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对一些媒体的质疑表示异议。

    “替代疗法”迷雾

    不过,尽管2006年12月初已有结果,但截止到2007年1月19日记者发稿时,检测报告仍没有公布。在1月10日卫生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媒体的询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也只是简单表示,“将向有关管理部门通报结果”。之所以如此谨慎,或许是因为此次检测仍无法就“如烟”所宣称的“NRT制品身份”,给出清晰的说法。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负责健康教育与促进处处长陶金对《财经》记者解释:“它到底是不是NRT产品,有没有戒烟功效,还不清楚。”NRT,即尼古丁替代疗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是目前世界上广为接受的一种戒烟疗法,以帮助那些难以立即摆脱对尼古丁的依赖的戒烟者。

    尼古丁替代疗法通常以非烟草形式、小剂量安全性好的尼古丁制剂,取代烟草中的尼古丁。其所提供的尼古丁,小于抽烟所得,但足以缓解戒瘾症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戒烟者的尼古丁摄取量将逐渐减至最低,最终戒烟成功。

    “如烟”在中国的市场宣传中,均自称“尼古丁替代疗法产品”。其说明书也称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尼古丁替代疗法’设计,实现无痛苦戒烟”。说明书还给出“四步戒烟法”,用以指导戒烟者在不同阶段使用有不同尼古丁含量的烟弹,并最终戒烟。

    但在杨功焕看来,尼古丁替代疗法的关键在于缓释机制。恰恰在这一点上,“如烟”没有说清楚。所谓缓释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设计来控制尼古丁释放的速度和量,以减少或者避免摄入尼古丁含量过大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同样也可以避免因为摄入过小而缺乏疗效。

    多位国内外控烟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尼古丁替代疗法产品的安全性,其关键取决于尼古丁进入人体的速度、途径和量。这也正是“如烟”被质疑之处。《京华时报》报道称,“如烟”的一只烟弹尼古丁含量达16mg(毫克),大大超过一支普通香烟的尼古丁含量(1.1mg-1.6mg),危害很大。

    但“如烟”发明人韩力却有不同的看法。韩现为北京赛波特如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如烟科技)总工程师,他对《财经》记者说,简单比较一只烟弹与一支普通香烟的尼古丁含量,并不科学。

    目前,“如烟”有四类不同尼古丁含量的烟弹,其中最高含量为16毫克。韩力解释说,一只烟弹可以替代20只普通香烟。也就是说,平均到每支香烟只有不足1毫克,低于普通香烟的尼古丁含量。“如烟”的使用说明书也强调,“如烟”通过特殊的供液状态设计,使吸烟者不能连续使用本装置“吸烟”,降低使用频率。“如果这个产品和目前的美欧产品类似,那么尼古丁含量并不多。”班诺威茨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即使以最高尼古丁含量的“如烟”烟弹计算,也略低于普通吸烟者每日的尼古丁吸入量(20毫克左右),所以,“这不是一个问题。”

    危险来自肺部吸入

    问题是,“如烟”恰恰与其他尼古丁替代疗法产品不同,它是一个真正的肺部吸入器——这是目前尼古丁替代疗法产品中最新也是最具争议的产品。

    一般来说,适用于尼古丁替代疗法的产品,分为戒烟贴、口香糖、口服药片、鼻腔喷雾剂和吸入剂等。据《财经》记者了解,在欧美等国,戒烟贴、口香糖、口服药片等可以在药店自由买到,而鼻腔喷雾剂和吸入剂则作为处方药管理。

    究其原因,是因为使用后两种产品,尼古丁进入人体的速度更快,所以更危险,需要更严格的监管。

    “尼古丁通过肺部进入的速度最快,也最容易致瘾。”北京朝阳医院戒烟门诊大夫肖丹对《财经》记者说,“如果超过一定数量的尼古丁迅速达到脑部,就可能引发心脏病。”

    “如果‘如烟’是直接进入肺部的,那么它可能是致命的。”国际著名控烟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主任杰克·海宁菲尔德(Jack E. Henningfield)对《财经》记者表示。不过,他也指出,关键在于剂量研究,“应该在人身上做临床试验,保证这是有效和安全的。”

    “如烟”发明人韩力虽然承认尼古丁进入肺部的“吸收速度很快”,但认为不会造成危险。在他看来,“如烟”所含尼古丁的吸入量不多,且剂量可以控制。

    如烟科技总裁苗楠更认为,这种肺部吸入剂才是真正理想的戒烟产品。他说,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篇文章,目前的吸入剂实际上只是进入口腔,而真正的肺部吸入剂,“将会输送一定剂量的尼古丁足以减弱基本成瘾症和阶段症,并将会迅速缓解严重的成瘾症和清晨的烟瘾”。文章更表示,由于将尼古丁直接输送到肺部将非常有效地从生理水平上逼真地模仿吸烟的作用,吸烟者可以借此“消除对烟草的需求……最终消除对尼古丁的依赖”。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吉林石化因污染事故被罚款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广东佰易药品涉携丙肝病毒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