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错了。错在他忽视了中国“老人”文化。
“老人”们在乐百氏以往的征战中,付出相当多的辛勤和汗水。然而,因为创业初期,他们的激情几乎全部倾注在公司的发展上,赋予了公司过多的个人情感。
他们“神奇般”的创业传奇,以及为公司呕心沥血的故事已经成为公司道德上的楷模,这种道德的力量致使他们在公司中有着难以想像的号召力——尤其在“老外”充当公司职业经理人之时,因为语言以及文化上的障碍,使得中方员工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通畅。
在此情景之下,一旦有“风吹草动”,那些在变革中成为非既得利益的人便与“老人”们走到一起。这种“离心离德”的氛围随时有可能在公司某一范围内成势,并得以持久性发酵。乐百氏的日子能好吗?
在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柳传志说,要给退下来“老人”准备一把“金降落伞”。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因为没有善待“老人”,一个又一个公司在震荡中死去。
在公司连续亏损的情况下,尤其是看到一个又一个“老人”被辞退的情况下,那种时时刻刻逼来的“危机感”,使得这些“老人”又一次走向前台。他们说,找不到以前“做事感觉”了。
他们甚至动用了媒体。
在此情况之下,乐百氏的问题被放大,放大到如何对待一个民族品牌的高度。在如此“高贵情感”的指引下,那些老乐百氏“旧臣”的能量被尽情释放出来。
而达能又“无意”间触动了中国人最为忌讳的那根“弦”。
在达能的版图中,其“收购的原则除投资回报外,其更注重被收购企业能否与集团形成协同效应”。达能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弗兰克·李布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这位西方人以他特有的率性表达了中国人所最为害怕的一种可能。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为了全局有利的话,可以牺牲掉一些单个品牌。
但实际上,达能并没有这么做。想当年,达能收购乐百氏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利用乐百氏健全的销售平台,销售达能的其他产品,包括益力、怡宝、梅林正广和等等。
但是,达能并没有这么做。这也可能是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区别。西方人往往把话说到明处,说到前面,即使现在不做。而中国人则相反。
达能还是希望乐百氏好的,至少从目前看是——但乐百氏人还是“误读”了达能。
乐百氏的今天是个悲剧。在乐百氏背后,还有多少个企业正走在被收购之路。
连续6年的资本市场的熊市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已成燎原之势。
据统计,2005年国内并购创记录地达到1251单,其中外资占比在10%以上,但外资的收购标的额平均高出内资收购50%。从行业上看,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汽车、物流、零售、机械制造、能源、钢铁、IT、网络等几乎所有热门行业都已经有外资进入。从公开披露的外资并购案例看,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最多,占比超过30%,欧盟企业次之,约占27%,其余来自东盟和日本等。
从资金来源看,国外收购资金主要包括两种:跨国企业、QFII及各种海外私募基金。近年来,海外私募基金逐渐成为并购的主角,近期凯雷欲收购徐工机械、高盛参股工行、摩根斯丹利参股上海永乐电器等等都是如此。
作为传媒,我们刨析乐百氏这个案例,只是希望那么多正被外资并购的中国企业不要再蹈乐百氏的覆辙,那么多正收购中国企业的跨国公司,不要再蹈达能的覆辙。
是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