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乐百氏的品牌悲剧与“老人”文化

乐百氏的品牌悲剧与“老人”文化

作者:     转贴自:世界品牌实验室    点击数:2722


    本次特别报道缘起一个电话。

    电话是乐百氏一位自称是中高层人士打来的。这位乐百氏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公司正在发生的“清洗事件”,并探问能否进行报道。

    在约定的咖啡馆中,当记者见到这位人士时,吃了一惊。吃惊的是这位人士竟然不是要被辞退的对象。在记者的印象中,向新闻单位爆料的往往是这么一些非既得利益者:要么被辞退、要么被打击、要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等等。

    及这位人士将乐百氏正在发生的事“和盘托出”的时候,记者又是一惊。吃惊的是,乐百氏的境遇超出记者的想像。

    爆料者自始至终为乐百氏前途担心的忧郁,以及一股暗动在咖啡香味中的民族情绪,冲动着记者调查采访的职业本能。

    《乐百氏,一个淡出视野的民族品牌》特别报道由此出炉。

    乐百氏的今天,是任何人也不愿看到。在编辑本文的过程中,从几处“对白”可以管见乐百氏目前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其一,“现在的乐百氏和过去不一样,原来何伯权是企业主的身份,亲自和客户谈,和渠道谈,现在市场部都是‘职业经理人’了,他们只懂数据,被广告公司牵着走。原来是我们告诉广告公司该怎么做,现在变成了广告公司告诉我们的市场部该怎么做。”一位乐百氏人还说,一些产品通常在上市3、4个月后,就被市场部判了“死刑”,市场部将产品收回的依据是数据分析。但是销售人员说,数据分析背离了实际,有些被判“死刑”的产品,再坚持一段时间,就要被消费者接受了。

    从这位乐百氏人的言辞中,我们可以隐约感知一些凝结在文化上尤其是商业文化的差异。中国人重感性、重亲情、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比如说对市场的感觉,比如说对公司的感情,想当年创业初,何伯权几乎与每一员工都保持深交,同住同吃同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刻意营造乐百氏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氛围。

    而西方人更多看重的是用数据说话,把工作看成一种职业。“老乐百氏人,刚进来时,哪怕工资只有600元,也能拿出200元打车,跑业务。现在哪怕收入3000元,如果公司不报销,也不会自己贴上哪怕10元钱的交通费。”这些都让乐百氏那些“旧臣”们看不惯。

    美国作者芬伦斯·米勒说:“每一家公司现在都必须分析其文化,这不仅是为了加强本身的竞争地位,而且还因为我们国家未来的财富要由公司的文化来决定。”

    达能错了,错在他低估了这个国家五千年文化积淀所传承的惯性,更低估了中国同行和合作伙伴拒绝合作的巨大动能。

    在这种氛围中,乐百氏差强人意的市场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你还可以看看脉动饮料的包装瓶,消费者甚至看不出脉动与乐百氏的关系,‘乐百氏’的字样在包装瓶的右上角,也不明显。关键还是公司在产品推广时如何对待乐百氏这个品牌的问题。”一位乐百氏人说,“达能根本不想把乐百氏品牌做大”。

    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找到出口。在市场销售不力等严酷的现实面前,乐百氏的“老人”们终于忍不住了。

 

[NextPage]

 
   “达能”错了。错在他忽视了中国“老人”文化。

    “老人”们在乐百氏以往的征战中,付出相当多的辛勤和汗水。然而,因为创业初期,他们的激情几乎全部倾注在公司的发展上,赋予了公司过多的个人情感。

    他们“神奇般”的创业传奇,以及为公司呕心沥血的故事已经成为公司道德上的楷模,这种道德的力量致使他们在公司中有着难以想像的号召力——尤其在“老外”充当公司职业经理人之时,因为语言以及文化上的障碍,使得中方员工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通畅。

    在此情景之下,一旦有“风吹草动”,那些在变革中成为非既得利益的人便与“老人”们走到一起。这种“离心离德”的氛围随时有可能在公司某一范围内成势,并得以持久性发酵。乐百氏的日子能好吗?


    在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柳传志说,要给退下来“老人”准备一把“金降落伞”。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因为没有善待“老人”,一个又一个公司在震荡中死去。

    在公司连续亏损的情况下,尤其是看到一个又一个“老人”被辞退的情况下,那种时时刻刻逼来的“危机感”,使得这些“老人”又一次走向前台。他们说,找不到以前“做事感觉”了。

    他们甚至动用了媒体。

    在此情况之下,乐百氏的问题被放大,放大到如何对待一个民族品牌的高度。在如此“高贵情感”的指引下,那些老乐百氏“旧臣”的能量被尽情释放出来。

    而达能又“无意”间触动了中国人最为忌讳的那根“弦”。

    在达能的版图中,其“收购的原则除投资回报外,其更注重被收购企业能否与集团形成协同效应”。达能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弗兰克·李布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这位西方人以他特有的率性表达了中国人所最为害怕的一种可能。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为了全局有利的话,可以牺牲掉一些单个品牌。

    但实际上,达能并没有这么做。想当年,达能收购乐百氏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利用乐百氏健全的销售平台,销售达能的其他产品,包括益力、怡宝、梅林正广和等等。

    但是,达能并没有这么做。这也可能是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区别。西方人往往把话说到明处,说到前面,即使现在不做。而中国人则相反。

    达能还是希望乐百氏好的,至少从目前看是——但乐百氏人还是“误读”了达能。

    乐百氏的今天是个悲剧。在乐百氏背后,还有多少个企业正走在被收购之路。

    连续6年的资本市场的熊市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已成燎原之势。

    据统计,2005年国内并购创记录地达到1251单,其中外资占比在10%以上,但外资的收购标的额平均高出内资收购50%。从行业上看,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汽车、物流、零售、机械制造、能源、钢铁、IT、网络等几乎所有热门行业都已经有外资进入。从公开披露的外资并购案例看,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最多,占比超过30%,欧盟企业次之,约占27%,其余来自东盟和日本等。

    从资金来源看,国外收购资金主要包括两种:跨国企业、QFII及各种海外私募基金。近年来,海外私募基金逐渐成为并购的主角,近期凯雷欲收购徐工机械、高盛参股工行、摩根斯丹利参股上海永乐电器等等都是如此。

    作为传媒,我们刨析乐百氏这个案例,只是希望那么多正被外资并购的中国企业不要再蹈乐百氏的覆辙,那么多正收购中国企业的跨国公司,不要再蹈达能的覆辙。

    是为因。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