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以高品质的产品,在上海市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们会因上海消费者的需求而“变”,推出更加适合上海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的产品。与消费者一起追求更健康更时尚,这是伊利在上海做市场所秉承的理念。
二三线市场烽烟四起
东方早报:伊利一直在开拓市场空白点,今年在二、三线市场的发展如何?
潘刚:为了做深做透中国市场,伊利集团已经在全国十多个销售大区都设立了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伊利集团“织网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生产、销售、市场一体化运作,对每个市场进行精耕细作。也就是说,伊利集团现在完全有能力根据各地区消费者的需求,灵活调整供给:一线大城市的消费者在满足日常消费需求后,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可能会需要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者随着观念的改变,逐渐形成消费乳制品的习惯,伊利集团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鲜、最健康,同时也是普通消费者喝得起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二、三线市场,伊利集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取得的业绩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我们还会更加努力,因为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大家可以期待伊利2006年第三季度财报,相信会令大家很振奋。
东方早报:你认为乳业巨头下一阶段的争夺热点在哪里?
潘刚:中国乳业发展资源的稀缺性是乳业竞争的根本原因。所以下一阶段,围绕着奶源和消费市场的竞争不会停歇。尤其是随着伊利对二、三线市场的开拓,光明、蒙牛等企业也相继跟进,所以,几大品牌在二、三线市场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全国有几千家乳品企业,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非常不正常的。从大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全国性品牌的进一步壮大、区域性品牌的逐步萎缩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中国乳业的发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伊利现在领先,但是我们不会骄傲。伊利要和刘翔一样,冲到最后,笑到最后,这才是最重要的。
潘刚急呼“两税合一”
这一次,伊利董事长潘刚也忍不住发威了,其炮口直指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潘刚表示,正是由于内资企业承受比外资企业高得多的税负,造成“行业老大”伊利的利润低于竞争对手。
伊利对内、外资税收不统一有着切肤之痛。采访中,潘刚不止一次表示,伊利是行业内公认的纳税大户,每年缴纳的税收比竞争对手高出好几倍。
公开资料显示,上半年,伊利继续领跑中国乳业,其主营收入为79.33亿元,蒙牛为75.5亿元,光明乳业为34.76亿元。但在净利润方面,蒙牛跑在了伊利前面———上半年,伊利、蒙牛、光明的净利润分别2.02亿元、3.43亿元和0.91亿元。
在潘刚看来,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原因在于,竞争对手的外资身份让其可以享受比伊利低很多的税率水平。“2006年上半年,伊利集团纳税5亿多元,而第二名不到2亿元。”
从年报中可以看到,伊利、光明、蒙牛2005年实际所得税率为31%、27%和10%。而蒙牛享受低税收的背景是它2002年9月为在香港上市,由一家民营企业改制为合资企业,从而拥有了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自1994年起,中国一直实行“全球罕见”的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延续至今。眼下,无论是在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方面、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还是地方税方面,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都有很大的优惠,拥有“超国民待遇”。
近年来,“两税合一”的呼声正日渐高涨。作为对这一呼声的回应,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决定逐步实施“两税合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意见,2008年以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有望统一,税率大概在24%或者25%。
对此,潘刚表示:“我们一方面呼吁有关机构、媒体在评价企业时,应把纳税额、对社会贡献看做重要的指标,企业的发展不能唯自身利润是图。另一方面,我认为积极纳税是企业起码的商业道德,希望更多乳品同行不要仅仅考虑企业自身利润,加入到积极纳税这个行列,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发展与对社会贡献的双赢。”
相关连接: 伊利蒙牛围攻光明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