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创业投资 >> 风险规避

2005年度十大亏损公司


[  《中国投资》    更新时间:2006/2/8  ]    ★★★

    遍览2005年中国的投资竞技场,我刊从几十个投资失利案子中,以亏损额的大小排序,同时兼顾行业的平衡,挑出了10大亏损公司,以期较全面地反映投资领域的状况。

  对于企业成功与失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赢利的公司其实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绝招,而失败的企业却往往有着致命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他们一不小心就会触及那条致命的“死亡线”。这条死亡线在哪里呢?

  与成熟市场国家比,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国有性质的企业往往亏在监管不力和经营者违规操作上,如中航油、国储期铜、长虹;民营性质的企业往往亏在疯狂扩张、规模冒进上,如科龙、闽发证券、大鹏证券。以上两类的亏损原因基本上可以归为“原则性的违规,绝对致命死亡线”,是中国企业和市场很不成熟的极端表现。而京东方、锦州石化、TCL、海尔等亏损,基本上是经营性、行业波动性亏损。

  因此,辨析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因对于避开“死亡线”至关重要。

  闽发证券

  90亿“黑洞”终结

  2004年10月18日,中国证监会通告称,闽发证券属于严重违规经营,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合法权益,决定委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闽发证券进行托管经营。

  2005年7月20日,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托管9个月后,严重资不抵债的闽发证券正式被宣布关闭清算。闽发证券的机构债务为95亿元,个人债务为9.6亿元,扣除15亿元多的应收账款,亏损总额高达90亿元。

  2005年8月8日,闽发证券福建省内个人债权收购资金开始兑付。这标志着经营了16年的闽发证券被清算关闭。

  资本大鳄吴永红利用当时银行间的信用系统缺失的空子,骗取了巨额的银行贷款。吴永红入主闽发证券的过程就是一个靠玩“空手道”进行资本控制的过程。吴永红先向一家信用社借款3000万元,然后利用这笔资金,通过反复抽逃,在全国各地注册2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互相担保,向银行贷款数亿元,成为吴永红收购闽发证券的重要资金来源。

  如果有关方面对吴永红当初入股闽发的背景多调查一下,对其盘根错节的关联公司关系多深入了解一下,吴永红的“空手”也就套不了“白狼”,国家也就不会白白付出上百亿的巨额代价。

  券商民营化的牺牲品。闽发证券民营化的过程,就是其沦落为不法商人“提款机”的过程。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而实力有限的民营企业仅靠向社会融资及银行短期借贷等控股证券公司,并进行高风险的股市、债市、期市、汇市及房地产投资,多半会以失败而告终。最近国内一些中小券商如德恒证券、金信证券、大通证券和泰达富友证券、爱建证券、闽发证券、邦德证券等接连“出事”就是佐证。

  闽发是国内券商违规之“集大成者”。为了维持资金链不断掉,闽发证券盲目扩大委托理财,许诺客户保底和高息。闽发证券公司为了拉到更多的资金,营业员为了千分之三的业务提成,以各种花样欺骗投资者。

  闽发证券的违规问题之所以难以监控,主要是因为公司违规建有账外账,大量资金在账外运行,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资金流向无法掌握,这样即使意识到闽发证券存在问题,也无法彻底清查。2002年12月,当时中国证监会福州特派办就怀疑闽发证券有问题,2003年也正式稽查过,却一直没有找到证据。

  中航油 巨亏5.5亿美元

  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在衍生产品市场进行投机交易亏损5.5亿美元,公司停牌交易,并申请破产保护。陈久霖被停职。

  2004年12月8日:陈久霖遭新加坡警方逮捕,后获准保释。

  2005年3月29日:普华古柏发表第一期调查报告,但没有追究责任。

  2005年6月3日:普华古柏发表第二期调查报告,指陈久霖必须负起大部分责任。

  2005年6月8日:中国航油举行债权人会议。在绝大部分债权人支持下,中国航油顺利通过债务重组计划。

  2005年6月9日:陈久霖及四名高级主管被控上法庭。陈久霖面对15项控状,被控欺骗、使用伪造文件、局内人交易、发表假声明、没有披露重要信息和违反董事职责。陈久霖隔天获保释。

  2005年6月13日:中国航油重组计划得到新加坡高庭批准。

  2005年8月19日:中国航油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CAOHC)因违反新加坡的局内人交易规定,付给新加坡金融管理局800万元的民事罚款。

  首先是中航油公司期货投机违规之处有三点:

  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的事,且监管不力,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人的“天下”。陈久霖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二是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公司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

  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普华永道调查后认为,中航油由此未能正确估算期权的MTM价值,也未能在2002至2004年的财务报告及季报、半年报中正确反映,缺乏正确、严格甚至在部分情况下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步骤与控制,最后导致风险成倍放大到不可控。

  其次是,陈久霖的对手是国际上的金融巨头“对冲”基金。这股基金多年来在国际上兴风作浪,陈久霖没有对手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无法操控市场,因此在这场赌博中根本不可能赢。陈久霖在给新加坡法院的一份资料中称,国际上有家银行鼓励他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并提供优厚的贷款条件。面对如此险恶的市场环境,加上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于睁着眼往对方设计的火坑里跳,陈久霖仍浑然不觉必然惨败。

  由于中航油属于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的监管范围之内。但问题是,如果国有企业为了逃避监管,在境外注册一家公司从事期货交易,那么如何来防范这种危险?这正是中航油事件给予我们的警示。

  大鹏证券 亏44亿元

  中国证监会2005年1月24日宣布,取消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于1月25日开始债权登记工作。

  早在2004年12月21日,四川亚通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0月31日,大鹏证券的资产为49亿元,负债72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3亿元,亏损达44亿元。

  和许多券商一样,大鹏主要亏损来自股票坐庄失败和委托理财融资成本。

  从1999年开始,大鹏证券一度动用11亿元自营资金和11亿元委托理财资金,共22亿元资金重仓持有龙腾科技(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058,曾用名龙腾科技)最高持股比例达到流通盘(1.2亿股)的90%。1999年“519行情”中,该股从7元启动,2000年底涨到32元的最高价——2000年,该股为大鹏证券带来8亿多元的浮动盈利。尝到甜头的大鹏证券无法自拔,除了五矿发展,大鹏还重仓持有国投资源(000826,原名ST原宜)和广电网络(600831,原名ST黄河科)。大鹏证券最高峰时投资规模超过近60亿元,坐庄亏损是大鹏证券44亿元巨亏中最大的一部分,到被接管时,股票市值损失超过20亿元。

  庞大失控的委托理财是大鹏折翅的第二大元凶。曾经在委托理财上风光无限的大鹏就像一个赌徒,在市场2002年至2004年持续低迷的不利条件下,仍旧玩着10%保底承诺的疯狂游戏,而在不断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中,大鹏在委托理财上债台高筑,欲罢不能。到2003年底,大鹏无法支付的委托理财资金达15亿元,延期部分有10亿元,而大鹏2003年的年报显示,其净资产只有21.32亿元,仅仅是委托理财的窟窿就已经让大鹏资不抵债了。

  至于大鹏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除了上海农村信用联社等少数机构的进入表内,大部分资金都被列在表外,并未向外界披露。为了掩盖账外亏损,大鹏证券每每在年末从银行拆入巨额短期资金。大鹏证券在2002年12月底到2003年1月初的几天之内,总计拆入12亿元短期资金,其中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就一次性拆入6亿元资金。截至2004年10月底,大鹏证券融入资金仍有25亿元左右。然而在2004年6月以后,大鹏证券已很难从银行获得短期借款。资金链一旦绷紧,挪用保证金问题就暴露出来。

  除了客户保证金,被大鹏证券挪用的还有约6亿元客户国债。投资亏损之外,还有累计近10亿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性亏损,这包括营业部人员卷款逃跑、房地产投资亏损等。亏损日益加剧,债台愈筑愈高,然而,大鹏管理层采取的应对方式始终都是“拖”和“藏”。

  长虹 巨亏36.8亿元

  四川长虹2005年4月16日披露的2004年年报暴出公司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2004年度公司全年亏损36.8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89.23%,每股收益从上年的0.095元降至-1.701元。

  导致长虹2004年出现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其提取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据长虹2005年4月16日披露的2004年年报显示,2004年长虹计提资产减值总计高达37.55832亿元人民币,其中增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约25.06亿元,补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0.14亿元,短期投资增提减值约2.22亿元,固定资产因处置转出减值准备约1383.20万元人民币,总计计提资产减值37.55832亿元人民币。

  长虹年报显示,亏损高达36.81亿元中,公司对APEX公司所欠货款按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折合人民币约25.97亿元。众所周知,四川长虹被APEX公司所害,这个错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却被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给耽误了。

  长虹近37亿元的巨额亏损中,补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0.14亿元,这说明近11亿是由于大量产品库存积压导致。长虹的突然报亏充分暴露了中国家电业另外一个痼疾:高库存。我国家电业,无论是彩电企业、空调企业还是其他白电企业,普遍存在高库存的状况,这些库存往往随着产品更新而逐渐失去价值。目前,国外的家电企业,尤其是日本企业正在进行零库存的运作模式:根据定单生产产品。长虹对存货的大额度计提,对正在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中国家电企业是一个警醒信号。

  长虹之所以产生巨亏,各方面都普遍认为是新任领导层上任后,以大幅计提坏账的方式来解决前任所造成的历史问题,以待在公司改革及重组时更好地“轻装上阵”。事实上这样的“账务魔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早已是见怪不怪,科龙电器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京东方 前三季报亏13.7亿

  2005年10月,京东方发布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本季度京东方仍亏损3.7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2.26亿元,利润为6411.99万元,较上一季度增长210.6%,前三季亏13.7亿。

  此前2005年8月26日京东方公布了2005年中期财报,上半年净利润出现了9.8亿的亏损,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下降30.68%。

  从近两年的财报上可以看出,京东方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攀升,2004第三季是66.327%,2004年报达到69.42%,2005首季上涨到72.293%,2005中报攀升到了80.975%。

  2005年10月29日,京东方发布了2005年度全年预亏公告称“预计公司经营将出现亏损,亏损额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

  五大原因导致公司巨亏。

  第一,目前正处于TFT-LCD产业低潮期,TFT-LCD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

  第二,韩国子公司BOE-Hydis产品转型速度较预期慢,出现亏损。从财务报表上看出,韩国子公司BOE-Hydis技术株式会社亏损9个多亿,占到了京东方亏损额的绝大部分。

  第三,小尺寸手机屏的研发进度比预期缓慢。京东方称其位于北京亦庄的五代线尚处于爬坡期。

  第四,2004年下半年以来,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液晶面板厂商的TFT-LCD五代线产能开始释放,导致整个液晶产业在2004年出现了5%的产能过剩,2005年这个数字可能达到15%。

  第五,企业刚起步,产能规模小,对上游零部件的议价能力低,国内产业供应链整体配套还不成熟,融资能力弱。

  科龙 13亿元巨亏

  2005年10月30日,科龙电器发布三季度财报,公司1~9月亏损1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96.15%,三季报还预计公司2005年度亏损额比上年同期高出50%。

  1.对于预计全年亏损的原因,科龙电器公司认为,在2005年财政年度中,因受前任董事长顾雏军等人涉嫌经济犯罪事件的影响,致使金融机构、供货商、经销商等对科龙电器的信心受到影响,公司在融资和赊账方面仍遇到较大困难,资金紧张直接导致公司冰箱、空调生产线于7、8月份曾出现大部分停产。由于畅销产品无法及时供应市场,仍需由较旧型号的产品来填补,造成公司整体毛利率很低。另外,三季度的亏损还包括了已经发生而未予计提的费用和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存货盘亏补提的费用等,合计为4.91亿元。

  2.前任顾雏军作为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及董事长“一手遮天”,种种有重大疑问的议案都在公司董事会全票通过。公司的独立董事形同“花瓶”。在科龙的法人治理结构中,既缺乏作为所有者的股东对企业最终控制权的有效掌控,更缺乏体现利益相关者设计的期权激励等内容。

  3.顾雏军在对国内众多二三线冰箱生产工厂进行收购、兼并之后,并没有马上采取资源整合和重新分配,反而还在按照他们原来的方式进行运作,造成了人力资源严重浪费,供应平台无法共享,内部管理混乱。尽管科龙拥有了巨大的规模和产能,却无法产生巨大的整合效益。

  4.科龙最终毁于过度扩张之后的资金链断裂,对此,缺乏企业家远见与道德的顾雏军固然难辞其咎,但在“倒顾”之后,科龙的危机并非就可全部化解。科龙危机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科龙危机不单是某一个企业发展的问题,而是许多家电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必须面对的战略缺乏和发展动力不足的成长难题。许多家电企业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诸如上市公司管理规范及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发展战略缺乏科学依据、投产扩张盲目乐观等问题,也正影响到部分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锦州石化 全年巨亏13亿

  锦州石化三季度报告和全年业绩预亏报告称,第三季度亏损1.82亿元,前三季度总计亏损8亿元,预计2005年全年亏损总额将达到13亿元。

  季报显示收入是上升的,锦州石化2005年第三季度完成原油及其他原料油加工148.92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97%,而1至9月份主营业务收入达135.34亿元,同比增长了26.69%。

  与收入上升相反,第三季度锦州石化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比下降了1.96亿元。由于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6月25日、7月23日两次上调汽油、柴油价格,增加了主营业务收入,但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成品油上涨幅度。2005年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平均价格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855元/吨,而汽油的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723元/吨,柴油的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01元/吨,产品价格上涨增加的收入无法抵消原油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

  分析三季度财报可以看出,持续巨亏并非因其经营不善,而是因为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未能抵消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造成公司业绩大幅度下降。

  TCL 集团亏11亿

  2005年10月30日,TCL集团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称,1~9月净利润亏损11.38亿元。前三季度亏损,其主要原因在于各项成本及三费大幅上升,导致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利润被吞噬。TCL集团预计,年底仍将全面亏损。

  此前,TCL集团发布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亏损额达3.27亿元人民币,每股亏损0.1265元。2005年8月发布的上半年财报称亏6.92亿元人民币。

  TCL集团出现巨额亏损主要是因为其两个合资公司TTE和TCL移动的巨额亏损,将整个集团拖进了亏损的泥潭,其中TCL移动和与阿尔卡特合资的T&A(TCL-阿尔卡特手机有限公司)业务的逆转对集团的影响最大。据半年报显示,2005年上半年,TCL集团控股子公司TCL移动和TA分别亏损人民币54604万元和63031万元,成为集团的主要亏损源。

  由于公司下属公司TTE、TA公司处于整合期,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而且公司控股子公司TCL移动亏损。

  李东生承认: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准备不详细,问题研究不透,困难准备不足。

  国储期铜 浮亏过1亿美元

  1.约在2005年9月间,中国国储中心在LME的交易员刘其兵透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3000多美元/吨附近抛空了10~20万吨LME期铜,刘其兵累计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不料引起了国际对冲基金围赌国储20万吨空单。

  2.10月中旬,国储中心收到了某境外期货经纪公司的核对单,这样才得知原来中心帐户上已几乎没钱。于是刘其兵事件曝光。至此,LME 3个月期铜基准价格一度达到每吨4175美元,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已上涨逾600美元。按照目前LME铜价估计,刘其兵建立的空头仓位帐面浮亏已超过1亿美元。

  3.中国政府对于铜的宏观调控也开始加大力度。除了国储铜在现货和上海期货市场抛售之外,国家发改委还调整进口铜税收,并且出台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

  4.11月16日以来,为打压不断被基金大鳄推高的铜价,国储局连续四次公开拍卖现货铜。不料国储的敲山震虎之举更加刺激了国际对冲基金的胃口,铜价不降反升,由11月15日的每吨4119美元升至12月13日的每吨4428.5美元,其间还创出了4472美元的高位。

  5.国储中心最终的选择可能是:20万吨期铜头寸,其中1/4即5万吨,由国内运至韩国釜山LME仓库进行现货交割;其余部分迁仓展期,一半转为2006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单,一半转为2007年2月21日到期的空单。可以预期的是:虽然国储铜之战依然是一个未了之局,但国储的实际损失已经产生,国储局为实现展期,每吨支付的差价约为300美元左右,15万吨就有约4500万美元的损失。

  1.业内人士刘仲元认为,LME不是一个纯粹按照国际供求交易的市场,而是国际金融大鳄丛生的沼泽地。这里只承认铁血战士,只膜拜市场赢家,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操作纪律,没有足够的智囊,没有娴熟的经验,便免不了最终在此遭遇“滑铁卢”。而单兵作战的“金牌操盘手”刘其兵恰恰犯了这里几乎所有的禁忌。这绝不是刘其兵个人的悲哀,而是处在转轨期的我国政府监管体制的悲哀。

  2.整个事件中,国储中心犯了期货投资的大忌,即下单人和资金调拨人都是同一人刘其兵。在缺乏制约与前后台监控的情况下,一位交易员可以自由地买卖期货合约,其中国总部根本不能及时准确评估这些仓位的潜在风险,更谈不上及时化解风险了。刘其兵事件充分暴露了中国相关部门内部管理的混乱。通常,完备的授权体系,分别由财务体系、交易体系和结算体系三部分组成。三个体系的权限人,应该有不同的授权时限,主管部门会定期授权,便于适时审视授权的必要性和额度。但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重视权限的范围,而不重视时限,国储中心就输在这儿了,而这是参与期货市场风险控制最基本的规则。

  3.围绕整个事件的种种疑问依然是不解之谜。比如不具备交易资格的刘其兵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市场的呢?刘其兵为何不知悔改地死做空头,是否真像市场人士猜测的陷入了结构性期权的迷局?其中关键人物刘其兵至今下落不明,也不见相关责任部门的明确信息。

  海尔电器

  亏3.97亿港元

  2005年9月26日,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01169.HK)在港交所发布2005年中期业绩公告称,截至2005年6月30日,海尔亏损高达3.97亿港元。

  截至6月30日,海尔6个月的经营额为21.18亿港元,比上年同期的27.48亿港元减少了23%。

  手机业务的亏损是海尔巨亏的大户。上半年,海尔手机营运方面亏损为6570万港元,而由于收购移动手机业务所产生的商誉减值亏损达5.497亿港元之巨。海尔进入移动手机行业以来,就一直采用它的家电经营模式,试图把它成功的家电经营模式复制到手机行业来,然而事实上海尔并不能把家电业务和手机业务整合到一起,不能把它的家电优势转移到手机业务上来。在手机渠道上,海尔也不具备优势。另外的原因是,海外品牌2005年继续降价,加上非法手机充斥中国市场,大部分国产品牌被迫减价清货。

  海尔的“国际化即本土化”国际经营思路付出了高额的成本。过去的6年里,海尔已经在菲律宾、伊朗、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开设了13个海外工厂。而海尔在东南亚设的当地工厂已经关闭。海尔海外市场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规格品种获得了成功,大多数的产品并没有如愿以偿。

  十大投资人物

  十大热门投资

  十大投资工程

  十大投资陷阱

  十大暴利产业

  十大亏损公司

  十大国内并购

  十大海外投资

  十大外商直接投资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2005年度十大投资陷阱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特许加盟”几家欢喜几家愁?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