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已达115家,产品达500余种
“原味乌兰察布”被内蒙古自治区评选为“内蒙古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01.92亿元,溢价能力达到20%;
“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已达115家,产品达500余种;
“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正式启用以来,一批批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在原滋、原香、原生态的加持下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广阔市场……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围绕“麦菜薯 牛羊乳”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夯实品牌基础、扩大品牌规模、强化品牌宣传、拓宽品牌销路为抓手,全力推动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
完善建设体系 “原味乌兰察布”立起金招牌
春节刚过,在卓资县熏卤食品产业园,日产3万只熏鸡的全自动生产线全面复工,各条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开足马力,工人们热火朝天赶订单、忙生产。
“全自动化生产,集中屠宰、加工、销售,入驻产业园后,卓资熏鸡产品质量更加稳定、产量更大。”卓资县熏卤食品产业园生产厂长张利华表示,全自动生产流水线设备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熏鸡企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没有完整加工产业链等问题,熏鸡年生产能力由过去的400万只提升至如今的1300万只,年产值超5亿元。
绿水青山间,如何让一批批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出圈”又出彩?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关键一招。
近年来,立足当地丰富的农牧业资源禀赋,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擘画品牌选育蓝图,我市在乌兰察布马铃薯、乌兰察布燕麦、乌兰察布酸奶三大单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围绕“麦菜薯 牛羊乳”六大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整合品牌资源,形成建设合力,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品牌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高标准打造了“原味乌兰察布”整体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了原有“小、散、乱”的品牌资源,以“原味乌兰察布”品牌为载体,解决乌兰察布绿色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窘况,推动全市农牧业走上“好资源—好产品—好品牌—高收益”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我市把品牌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点任务来抓,制定了《“原味乌兰察布”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管理规范》等制度和措施,夯实品牌建设基础、规范品牌管理;引导经营主体在国内北上广深等城市建设15家“原味乌兰察布”体验店,打造20家“原味乌兰察布”品牌冠名店。截至目前,“原味乌兰察布”品牌认证绿色有机产品307个,名特优新产品100个,“乌兰察布马铃薯”“乌兰察布燕麦”区域公用品牌成功纳入国家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品牌集群、合力优势凸显。
强化品牌宣传 乌兰察布味道“出村进城”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
乌兰察布地处北纬40°至43°之间,是公认的优质农畜产品“黄金产业带”。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了乌兰察布农畜产品得天独厚的上乘品质,也成为了3小时直供首都的“粮仓”“肉库”“菜园”“奶罐”。
“原味乌兰察布”是什么味儿?
“后旗红”马铃薯、兰格格酸奶、丰镇月饼、察右中旗红萝卜……这些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农畜产品成就了餐桌上令人难忘的“乌兰察布味道”。
2024年6月2日,“原味乌兰察布”北京大兴区体验店盛大开业。走进店内,色泽红亮的卓资熏鸡、粉糯清甜的贝贝南瓜、颗粒饱满的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陈列有序、一应俱全。
这是擦亮“原味乌兰察布”金字招牌的又一个大动作。近年来,我市全力开拓商业渠道,积极探索区域公用品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商业运营模式,逐步搭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销售矩阵。
树起一个品牌,激活一片市场。围绕增效益目标,我市高起点、高定位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市场开发矩阵。以形象店结合授权店合作模式为核心,目前在国内建成“原味乌兰察布”品牌体验店9家、冠名店14家,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在抖音、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品牌线上授权网店5家。同时,搭建全渠道、多元化、一体式的宣贯体系和新媒体线上销售平台,全方位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品牌宣传矩阵,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授权企业及产品走向全国各地,真正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借助央媒、自治区官媒、市级官媒搭建官宣联盟,选育农推官进行宣传推广,2024年全市首批66名活跃在新媒体上的“原味乌兰察布农推官”诞生;今年春节期间,“原味乌兰察布”拜年短视频共被34个媒体端口进行转发报道,全网曝光次数近300万次。
建立联农带农机制 鼓起农民“钱袋子”
盛夏时节,走进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只见一座座温网式大棚整齐排列,格外抢眼。棚内,种植户翁爱林正察看脱毒苗长势,临近收获期,她来得更勤快了。
“我从2019年开始种植马铃薯原原种,刚开始看到鹅卵石大小的原原种,我心里也犯嘀咕,这能行?后来经过镇里干部和技术员的讲解和指导,我成为了第一批种植示范户,当年收益就挺好,没想到土豆还能按颗卖。”说到种植马铃薯原原种带来的收益,翁爱林喜上眉梢。说话间,她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个大棚可以种植脱毒苗7万株,每株能产3粒原原种,一个棚就能产21万粒,按照每颗0.25元计算,总收入可达5万多元。
翁爱林有如此稳定的收入得益于商都县积极探索构建“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脱贫户)”模式。该模式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种薯企业合作,建成705座温网式大棚;种薯企业整体承租后,交由合作社经营管理,分包农户种植马铃薯原种,种薯企业负责收购。
“通过这一模式,带动近400户农民参与种植,年户均稳定收入2至3万元,为8个乡镇47个村集体年增加经济收入47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8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召坤说道。
“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就像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农民致富,一头挑起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市着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健全“带得久、带得稳、带得实”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多品牌增值收益,进而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
发展一方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富裕一方百姓。我市牢牢把握优质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突出品牌建设的深厚内涵,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让优质、绿色、有机农特产品走向全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乌兰察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品牌力量(记者 邓秀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