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生意的成败,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李嘉诚的资本运作也不例外。李嘉诚的崛起,首先在于对时机的把握,在“逆向思维”的指引下,进入价值低估行业。
除了健康领域之外,李嘉诚对互联网金融也钟爱有加。此前,维港投资就参透了比特币交易平台Bitpay。
BitPay于2011年5月份创立,与全球200个国家及地区的1.4万家公司拥有交易往来,当中一半来自美国企业、25%来自欧洲、25%来自余下世界各地。近几年比特币交易次数和手续费暴涨,这导致比特币相较于Visa等支付处理系统,其能力被大大削弱了。
Bitpay并非李嘉诚投资的唯一一家金融企业,其他的项目还包括:650万美元投资帮助用户节省佣金的FeeX平台;参投了个人征信网站Traity的A轮投资;1000万美元给一家针对未成年人的理财平台Osper等等。
李嘉诚还对AI情有独钟,Viv Labs就是他投资的其中一家AI初创企业。
这家公司是Siri开发者所创建的另一款语音助手。2009年,维港投资以1550万美元投资专门制作语音辨认系统的Siri;2010年,该公司以2亿美元的价格被苹果收购,成为语音助手的代表。
2014年,Siri最初的两位开发者打造了一款名为Viv的全新语音助手,不仅有强大的自我学习功能,更能处理复杂的提问和语音命令。而当年看好Siri的李嘉诚又再次投资了这家企业,成为该公司当时唯一投资者。之后,该企业被三星收购。
不过现如今,全球语音助手形成了四强争霸格局,分别是谷歌助手、亚马逊Alexa、苹果Siri以及微软的Cortana,Viv最终仍然没有能够和Siri匹敌。
3 逐渐形成“能源帝国”
在今年1月,李嘉诚旗下的三大旗舰公司长实地产、长江基建、电能实业早已组成财团,以约424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澳洲能源公用事业公司DUET GROUP。
李嘉诚刚宣布收购的ista Luxemburg GmbH,则在欧洲(包括德国、丹麦、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并且在过往已作出重大投资,创建其能源辅助计量领先平台,并以高成本效益的方式将业务扩展至增长迅速的国家,以及提供新的高增值服务。
这些收购为李嘉诚旗下的能源板块业务继续添砖加瓦。
从和记黄埔1985年收购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现名为“电能实业有限公司”)开始,李嘉诚通过30多年的精心布局,其能源业务目前已经横跨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业务领域不仅涉及传统的煤炭、发电、配电等业务,还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能源行业。
从外部环境来看,海外市场的增长空间以及较高的利润率,令李嘉诚难以拒绝,尤其是在经历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很多欧洲的优质资产变得相对便宜,在李嘉诚看来更是势在必得。2010年以700亿港元“天价”收购英国电网便是李嘉诚布局欧洲能源业务最重要的环节。
2013年6月,电能实业斥资近100亿港元收购荷兰最大的废物再生能源公司AVR20%的股权,便标志着李嘉诚能源帝国的触角向新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从李嘉诚近年来一系列大规模的投资举动来看,其逐步将重心放在欧美市场的意图日益明显,而其发家之地香港本地的业务给集团带来的利润贡献率已逐年递减,单从能源业务来看,香港以外地区的利润早已在几年前超越了香港本地的利润。
可以看出,投资时机的选择和未来增长的潜力是李嘉诚能源投资逻辑的核心。
4 进退中的李嘉诚
近几年来,李嘉诚的资本天平逐步从“大本营”香港向因债务危机导致资产价格缩水的欧洲倾斜——水务、燃气、电讯、港口、能源等基础性资产仍然是其收购的重点。
1996年,和记黄埔香港地区贡献70%的营业额。而在长江和记实业2015年上半年财报中,中国大陆地区所占的业务比重已经上升到14%,香港下滑到5%,而欧洲地区所占业务比重则高达53%。
从2013年10月份开始,李嘉诚开始了腾笼换鸟的投资策略。他最先脱手了东方汇经中心,当时交通银行(6.470, -0.04, -0.61%)以90亿港元收购。
2014年4月,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旗下盈大地产,落实以72.01亿元港币出售北京盈科中心予泰国华侨吴继泰的基汇资本,盈大出售北京盈科中心之后,除了会保留物业的冠名权及招牌外,在内地基本上已无甚业务。2014年8月,李嘉诚拥有股份的ARA(ARA Asset Management Ltd.)抛售上海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
2015年和2016年,李嘉诚先后把长江实业旗下公司、中环等多处资产卖掉。短短的三年之内,李嘉诚几乎卖掉了800亿资产。
在抛售中国资产的同时,李嘉诚则大举投资欧洲尤其是英国,而且全部围绕基础设施领域。仅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时间里,长江基建牵头的财团就以超过150亿美元的总代价分别收购了英国电网、英国水务和英国管道燃气业务。其间,李嘉诚还以24亿英镑买下一家当地自来水公司。
此外,李嘉诚旗下不同企业还分别收购了英国曼彻斯特机场、英国Eversholt铁路集团。而和记黄埔斥资约102.5亿英镑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电信运营商O2 UK的大动作,也成为李嘉诚迄今海外收购的最大手笔。有英国媒体甚至形容李嘉诚“买下了大半个英国”。
在欧洲,李嘉诚购买的资产总金额已经超过4000亿港元,其中,英国近三成的天然气市场、近三成的电力分销市场和约5%的供水市场都由李嘉诚旗下公司实际控制。
李嘉诚自2015年开始不断加码欧洲市场,而且由于其进入欧洲的资金很大程度是来自于抛售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产套现所得,正是这敏感的举动也使得李嘉诚当时成为热门人物,甚至引发了大讨论。
李嘉诚在2015年针对外界关于他从内地撤资的流言,通过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和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发表声明。李嘉诚称,他并没有撤资,只是根据经济形势,重新配置了国内外的资产:在减少对内地房地产投资的同时,加快了在内地零售业的布局;并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在全球52个国家投资多项业务。
李嘉诚自己说:“我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与自己经营行业有关、或没有直接关系但具影响的最新、最准确数据及讯息全部都具备所有详细数据,加上公司内拥有内行的专家,当机会来临时我便能迅速作出决定。”
5 李嘉诚的投资逻辑
从这些年李嘉诚的投资行为来看,大体遵循以下逻辑:首先是价值投资策略,倾向于收购“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高的业务。比如价值链上游的能源业务、下游的零售和港口业务,覆盖大宗商品和大众消费品的经销买卖,有助于掌控生意管道的“入口”和“出口”。
“管道”和“端口”思维正是李嘉诚遵循的重要投资理念。2014年,和记黄埔以2.25亿英镑投得英国4G牌照;截至2014年,和记黄埔港口集团是世界排名第一名的码头投资、运营商,在全球重要港口拥有319个泊位,形成海运网络;专注于TMT领域的维港投资所投资孵化的Facebook、Skype、Spotify、Siri等产品均带有互联网入口特质。
三是李嘉诚的投资组合理念,多元化业务互为依托,着眼长远,不为某一业务暂时亏损所动。李嘉诚以长江实业为股权投资和项目管理平台,和记黄埔则是最主要的多元化经营平台,在全球52个国家进行地产、酒店、零售、基建、能源、电讯、港口等六大核心业务。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不必因为暂时的亏损而出售项目,相反有资本实力孵化有升值潜力的业务。
四是长线投资、低买高卖。1993年,李嘉诚投资84亿港币收购英国2G移动网络“orange”,持续投资扩展到荷兰、比利时、瑞士、爱尔兰、香港、澳大利亚、以色列市场,于1999年互联网热潮之际以1180亿港元出手,升值12倍之多。随后,李嘉诚进入下一代3G移动网络投资领域。
五是高现金流、低负债率不仅有助于安全渡过经济危机,更提供了反周期操作的资金。现金流是维系企业运转的命脉,健康的现金流应控制在合理负债范围之内,避免过度扩张承受高负债和高风险,以应对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考验。李嘉诚严格控制旗下企业的负债率,保证现金流的充裕,因此得以安全渡过1997、2008金融危机,并从中斩获抄底机会。
6 结语
从价值高地流向价值洼地,是一切资本永恒的运转逻辑。李嘉诚的商业王国从塑料制造扩展到零售、能源、地产、电信、媒体和生物技术领域,从香港本土辐射至中国内地、欧洲、美国,他所经营的只是他认为有利可图的朝阳行业,保证利润最大化。
李嘉诚也曾面临过风险,在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的那段时间,由于他在英国的投资风险预期加剧,其产业股价下跌幅度创香港恒生指数最低,导致其资产大幅缩水。
当然,李嘉诚的商业故事并不是只言片语能说清楚的。或许我们能从他的办公室里那副有名的对联得出一点体会——“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每次看到这两句话,总觉得,这不仅是他的生活哲学,也是他这些年在商场打拼总结出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