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年开始电商的基本盘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结束,商家和平台都饱受流量费用高企之苦,不花钱等死,花钱就是找死。再经过马云新零售线上线下一体化理论一顿忽悠,连自己的价值也变得模糊。
淘宝和有货:一手买卖,一手品牌
品牌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因为以往为了销量贪大求全,事实上对品牌本身造成了伤害。
看看传统品牌在电商初期的做法和结局就能清楚这种危害,以服装为例,很多传统品牌商,比如李宁、安踏等开始均把电商作为清库存的平台,卖的都是一些过季打折款,对整体品牌的价值造成了伤害,销量也不见起色。而与此同时,那些具有个性、人格化十足的网红女装却顺势崛起。
还有一个原因也会导致品牌必然走向渠道区隔,一款产品长年无休地做品牌建设,或者很流行地追逐热点事件进行营销,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为品牌增加很多信息值,也给品牌切割出很多面向。
比如说一提到耐克,脑海中能涌现酷、潮、时尚、科技等等形容词,一提到杜蕾斯,会想到性感也会想到搞笑--因为各种神一般的蹭热点。
总之,品牌信息量越多,需要表达的就越多,渠道就是表达的最佳方式。
天猫、京东都不是表达品牌价值的好场所,它的本质就是卖货,提供一个交易的生态,而没有塑造文化的生态。
即便是潮流文化,也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众多设计师、品牌、产品、用户共同搭建这个生态。有货不是一个单纯的电商平台,而是背靠YOHO!这个巨大潮流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生态圈是围绕线上和线下一起来做的,今年YOHO!的线下店也会开业,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定位为城市的潮流中心,凭借潮流媒体、电商平台和周边资源集聚而成的上游资源,通过对潮流的理解、品牌发布、活动的举办,成为潮人的一个聚集社区。
这种对文化的塑造能力是大平台的基因天然缺失的。
那自然对于品牌方来说,阿里和YOHO!,一手是买卖和一手是品牌,两者皆不可弃,但要有所区隔。
比如说这次和KAWS的合作,商品就放在了有货的限定频道上进行售卖。这是一个非常垂直的通路,既为品牌选出消费者,也为消费者选品牌,因此带来的转化率很高。
也许马云说的对,纯电商已死
但渠道垂直不代表消费者就是“垂直的”,要清楚渠道那头的消费者是多样性十足的。很多商家都在抢夺年轻人,因为他们是消费升级的主力军,不管是快时尚、轻奢品、还是潮牌都在关注年轻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观念,但快时尚和奢侈品不一定就跟潮牌冲突。这是一个更丰富化的过程,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拎着奢侈品的包,穿着优衣库的基本款T-shirt,外面穿着潮牌衣服,脚上蹬着耐克。
融合是未来大势,我们会看到品牌的联名合作层出不穷,零售业、服务业、娱乐产业之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也许未来的电商都要像YOHO!一样,围绕人群打造生态圈,电商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环而存在。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生态圈的模式也会存在各种挑战,如果没有一个强力的内核引领或在业内不具备领先地位,则很容易使得各个环节都做的平庸。伴随着各个板块的成长壮大,不仅会遭遇成本压力的攀升,管理也会更加趋向独立,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也将是很大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