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15小时就开出一家新店的星巴克,经历过怎样的困境?
2、绝地变革,为生存而战
看到一手做大的企业越来越偏离轨道,舒尔茨在数次干预未果、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顶着巨大的压力,在2008 年 1 月再次出任 CEO,而当时的那些传统媒体和网站的大部分报道都是冷嘲热讽。
1、7100家店停业
如果一个咖啡师只是机械地完成动作,而没有用心,那就等于放弃了星巴克40年如一坚守的使命:“激发人类的灵感”。
首先,他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在同一时间,关停美国7100 家门店,要完成135000名咖啡师的再培训,以确保能精准无误地调制出意式浓缩咖啡。
所有停业门店外面,都贴着相同的告示:
我们致力于使我们的意式浓缩咖啡臻至完美,
而这一切源于熟练,这也是我们全情投入雕琢技艺的原因。
关门内训事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意味着几百万销售额和劳工的损失,而竞争者会趁机抢走客户,娱乐至死的媒体又会大肆炒作。但舒尔茨仍然坚持——重新唤起“星巴克人”对咖啡的激情,比追逐眼前的利益更为重要。
2、让三明治滚出星巴克
当时的星巴克开始增加了产品,比如开创了三明治,占了 3700 家门店约 3% 的销售额。
但卖咖啡的星巴克怎么可以卖气味刺鼻的早餐三明治呢?这是一度让舒尔茨觉得特别痛心疾首的事
“要销量,还是要顾客忠诚?”早餐三明治、唱片、出版、电影……接下来越来越长的清单,都将对星巴克文化精神一步步蚕食,造成致命伤害,这终将拉开公司毁灭的序幕。
于是,舒尔茨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停止售卖。
3、不再公布同店销售额
上面这两个决定,加上让人失望的销售业绩,2008 年的星巴克让投资者颇有微词了。舒尔茨却又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声明——星巴克将不再公布同店销售额和销售业绩。
同店销售额,是某家店在去年这个时候的销售额,可以看出这家店有没有成长。店长把这个指标当成最高目标,但舒尔茨却认为这个销售额还包括饮料、毛绒玩具的收入,掩盖掉了咖啡主营业务的真实
“衰败发生得安静而平缓,就像脱线的毛衣一样,从松动的那一针开始,一点点脱线。”报表上的数字再完美,对企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任何好作用。优秀的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问题的本质,不再公布数据并不是反透明化,而是为了让店长把关注点重新拉回到咖啡本身。
4、倾听伙伴的声音
当时,舒尔茨一进店,看着为了解决顾客的早餐而忙得昏头转向的伙伴,再也看不到烘焙师那入心的关切与笑容。
星巴克提出的魔性消费体验哪里去了?
想将“忠于咖啡这个核心业务”这个信念让每位伙伴都能真正理解,舒尔茨决定跳出领导者角色,倾听伙伴的声音。
他邀请伙伴直接发电子邮件给他。第一个月,他就收到了 5600 封邮件。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尽可能回复,甚至会打电话给全美各地伙伴们,回答他们的问题或了解他们的情况。那些接到电话的伙伴们一开始都不相信居然是 CEO 打来的电话,舒尔茨不得不反复跟他们解释,“这真的是我本人在跟你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