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美国掀起跑步热潮后,很多大众跑者都会发现市面上的跑鞋减震性能都很一般,根据当年的资料报告显示,这是因为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在柏油路上跑步,欧洲地区的跑者有更多的机会在土路和草地上跑步,同期的很多跑鞋到了美国以后有些水土不服,地太硬,鞋不够软。这也是 Nike 第一双跑鞋 Cortez,也就是阿甘穿的那双鞋成功的原因,后跟儿加了多一层的蓝色软垫儿。
至于气垫鞋的流行,可以说是这种需求的传承。Nike 掌握了气垫科技,把其可视化,让更多的跑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哦!真的是可以踩在气垫上跑步了!如果你看过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麦克法兰》这部跑步主题励志片,能够看到他在电影里多次穿着 Air Max 1 出场,也算是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当时美国体育圈、跑步圈的中产阶层们在穿什么鞋。总而言之,Nike 在 Air Max 这项科技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
气垫大法虽让鞋子大卖,但这种科技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这便是“不稳定”。毕竟空气和固体不同,空气的可控性很差,Nike 可以轻松地把空气放到气囊里,但这并不代表就能完全控制空气的走向。从 Air Max 1 的之后的很多款续作中都可以看出,控制气垫绝对是 Nike 一直在努力的。譬如 Air Max 90,气垫周围一圈红色橡胶的纹路并非摆设。
气垫的体积越大,越难控制减震的稳定性,乃至后期超大的气垫跑鞋已经和专业跑者渐行渐远。但这依旧没有停止 Nike 扩大气垫体积的脚步。在把气垫做大这件事情上,已经有些失控,失控到什么程度呢?即便 Nike 在 1995 年有了 Zoom Air,2000 年有了 Shox,2008 年有了 Lunarlon,这些个或成功或失败的减震科技,都没有让 Air Max的体积膨胀的速度有所减缓。不妨让我们看看 Nike 气垫跑鞋的简单历程。
1992 年,Nike 推出的 Air Max 180,气垫除了向两边开窗外,鞋底也变成了透明。
1993 年,Air Max 93 可以让我们看后脚掌的区域已经全部被气垫占的很大部分。
1995 年,Air Max 的可见气垫从后掌“长”到了前掌,Air Max 95 当时在亚洲地区极红一时。
1997 年,Air Max 97 让前后掌气垫终于连在了一起。
2006 年,Air Max 系列 20 周年,Air Max 360 推出,极具视觉冲击力。
2013 年,Air Max 2013 再创气垫体积新高,并号称带来了更加舒适的弯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