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追溯到一周前,江苏省扬州市质监局发布了“扬州炒饭”新标准,要求“扬州炒饭”在形态上要达到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色泽上要做到红绿黄白橙,明快、谐和;口感上要咸鲜、软硬适度,香、润、爽口。事实上,早在“扬州炒饭”新标准和川菜新规之前,餐饮界地方名菜的“地标”、“国标”已层出不穷。
此次,面对卷入风口浪尖的扬州炒饭和川菜,业内也有不同的说法。
扬州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邱杨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扬州市烹饪协会就曾发布过扬州炒饭标准,当时制定发布的标准只是一份行业标准,只是作为一份参考,并没有任何的强制性。
“由扬州市质量监督局发布的最新的扬州炒饭标准,这是属于地方标准,有一定的强制性。”邱杨毅表示。
他说,“厨师烹饪菜肴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过程,能够根据不同时令、不同食材,针对不同人群,烹制出适合的口味才能算得上好厨师。但不管怎么创新,正宗扬州炒饭的蒸饭标准、炒蛋标准和饭菜结合的标准不能变。改良的部分只能从米的选择、配料的选择、口味和造型的变化等进行创新,一旦丢失了扬州炒饭‘蛋香’、‘饭香’和‘菜香’这三大灵魂,便不能称之为正宗的扬州炒饭”。
邱杨毅介绍,扬州市相关部门将会给部分餐饮企业授予“扬州炒饭标准制作指定单位”的称号,如果这些企业不按照标准来炒扬州炒饭,将会被摘牌。
四川省质检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市场口味的变迁和卫生标准的提升,川菜的地方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每3年就要更新一次。相关人士称,“制作工艺规范只是标准的一部分,更多的标准集中于食品的卫生规范。”
这些细则的背后,相关部门表示,厨房的设施、设备、工具必须符合卫生安全标准,食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存放应符合一定规格,食品的食盐等理化指标、大肠杆菌等卫生指标不得超标等,也是各类地方标准要规范的内容。
传统中餐标准化是否可行?
杭帮菜是否也将有“一纸标准”?
名菜的“地标”、“新规”接踵面世,有的吃货交口称赞,并表示“支持官配”。有的网友直言,“如果‘鱼香肉丝’的肉丝和笋丝指定切成10厘米长、0.3厘米宽,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瞪大眼睛在菜里挑肉吃了。”
当然,也有吃货投出了“反对票”,认为制定标准是“噱头为主”,这样一来地方名菜少了创新动力,难免“千篇一律”。杭城消费者伊先生说,“不少地方菜确实按照‘适口者真’的原则,只要消费者喜欢认可就可以了。”比如,大名鼎鼎的湘菜来杭,不少饭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乡随俗”,将辣的程度大大降低。
深爱杭帮菜的吃货们也掀起了口水战,认为作为杭州“金名片”的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等,是否也该出台一份“官方配方”?传统中餐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推标准化是否可行呢?
据杭帮菜大师胡忠英介绍,1956年有关部门曾经认定过《36道杭州名菜》,通过对原材料、加工方法和口味三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杭帮菜以及老一辈杭帮菜大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他告诉记者,时隔近60年,现在的杭帮菜的风光与兴盛也与《36道杭州名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对于36个公认的杭州传统名菜,还是应有相应的标准,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胡忠英举例说,一道“盐件儿”,原材料应该选用两头乌,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厨师并不讲究,放宽了选料范围。
面对餐饮界现状,有杭城餐饮人士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半数以上的杭帮菜是外地人在做。”该人士表示,尽管有大致的杭帮菜菜谱,但一道菜酸甜程度、调料比例,这些细致的标准界限仍旧比较模糊。“最重要的是,一些菜谱经过时代的变迁,也要与时俱进。”
杭州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秘书长叶驰认为,目前来看,杭州暂时还并没有上升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的杭帮菜“地标”。“主要原因是杭帮菜相对复杂,菜色丰富,博采众长,充满了创新性和包容性。对协会来说,制定类似的杭帮菜标准,确实也是一项大工程。”
对于杭帮菜是否将出台“标准”,叶驰表示将考虑网友的建议,“接下来,行业协会也会着手考虑起来。”他特别提到了食品卫生安全,“如果制定杭帮菜新标准,相关部门将会更关注原材料、卫生指标的制定规范,而不只是制作工艺的单一标准。”
在“官方配方风波”中,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曾亢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过去馒头制定国标引发很大争议,因为标准提到馒头的外观形态。业内甚至无奈表示,“外观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却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来源: 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