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凭借政府这个“干爹”,沙县小吃不费吹灰之力地干掉了同行业的其它对手,成为餐饮行业带头大哥,进而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成功,是一群饱受饥寒而逃荒异乡的福建客家人,以活下去为目的,毕路褴褛以启山林,却剑走偏锋,从“快”出发,从而创造的商业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围观,难以复制,犹如“海底捞你学不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楼下的冰冷街道,变成了喧嚣的美食长街。
兰州拉面:以品牌取胜
看到这个LOGO,你肯定会说搞错了。我笃定地告诉你:恭喜你答对了,确实是搞错了!因为兰州只有牛肉面,而没有“拉”,更没兰州拉面一说!所谓兰州拉面,实际上跟兰州没有半毛钱关系。但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错误,所以大家心里知道就行,流于表面,咱就将错就错。
兰州拉面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但它真正开枝散叶,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它的发展裂变核心,是实现了从地方小吃向大众快餐质的转变,成为享誉全国的美食。据2013年数据统计,仅兰州市内,就有有牛肉面馆1200家左右,可见规模之巨。
它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当然还得说它的做法。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的五大特点。面条根据粗细可分为大宽、宽、细、二细、毛细、韭叶子、桥麦椤等种类。面条用手工现场拉成,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再浇上调好的牛肉面汤、白箩卜片,调上红红的辣椒油、碧绿的蒜苗、香菜,食之令人叫绝。
这些做法,无论从选料、和面、醒面,还是溜条和拉面,都巧妙地运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质的延伸性和弹性。这在面类行业里,是绝无仅有的。
但仅仅靠精致的做法与鲜美的味道,不足以支撑起它迅猛扩张的势头,更多的贡献,则是来自企业文化建设和标准化工业流程开始建立并发展。
兰州拉面兴盛之初,面的种类数量激增,开始形成品牌认识。要实现品牌价值,必须跳出本土,把它向外地输送。
为加快输送脚步,企业开始研发更多种类的面食,增大经营网点,邀请省长助理、市长一起戮力同心,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力度。这使得在短时间内,兰州拉面呈现出区域饮食特色与现代餐饮产业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兰州牛肉拉面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点评:
这又是一个政府做干爹的成功案例。但为啥同样是干爹,兰州拉面没能干得过沙县小吃?因为兰州拉面的干爹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出来打打酱油吹吹牛逼,而沙县小吃的干爹则一直是它背后那个含情脉脉的人。
虽然兰州拉面屈居沙县小吃之后,但它无不向我们折射出这样一则启示:一个默默无闻的产品,想要做成品牌,在没有背景的前提下,你必须将产品做到极致。兰州拉面的极致,便是它的味道,这也是所有餐饮企业的核心。只有味道好了,才能留住食客,飘香全国。
但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又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成功的道理,也是爱情的箴言:所有长驱直入,都是日久生情,有了后台背景,你——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