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与市场之争,土地改革路线之争,私有化与混合所有制之争,这些中国改革当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发展路线问题的争论,2015年可能仍会继续。
12位经济学家挑战林毅夫
除了张维迎,2014年林毅夫还遭遇了另一场争论。在10月初的滴水湖会议上,关于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人二十年前的著作《中国的奇迹》,以及林毅夫近年来的主要观点,比如中国经济还有20年8%的潜在增长率等,14位在座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相当尖锐的质疑,场面颇为壮观,观察者网亲历了整个过程。
林毅夫回应答12位学者质疑,以上为合成图片。
与会的学者们基本上都认同,《中国的奇迹》所做的经济预测已经被中国的改革实践所证实,但他们对林毅夫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未来中国奇迹还能持续多久这一问题上。
为此,林毅夫做了长篇应答,他提出,8%的发展潜力不会必然带来8%的经济增长,要达到这么高的增长,必须做出很多努力,挖掘出现实的经济增长。这些努力就包括,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消除双轨制遗留的各种扭曲,同时也必须有一个有为的政府。
华生周其仁的土地之争
2014年,经济学界的另一对“冤家”是东南大学教授兼企业家华生,和北大经济学家周其仁。他们二人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的争论影响深远,也部分影响了中国改革的决策。
华生与周其仁
这场争论缘起于2013年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的383号文件,针对该文件中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极有争议的安排,华生在2013年底撰写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六大认识误区》一文,对当时风靡的土地改革口号提出了批评意见:包括集体土地应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统一入市,小产权房入市等等。
文章先引来“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批评,华生教授以“土地制度改革焦点分歧(上)”作答后,周其仁教授也参与对华生教授批评,打响周华二人的论战。两位教授集中围绕城郊土地的开发利用,就“小产权房”问题、自主盖房的权利,以及土地涨价收益归属等热点问题,你来我往,持续争论了5个回合。
华生的《四答周其仁教授》推出之后,外貌和气但公开发言常常嬉笑怒嗔的周其仁,似乎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发表万字长文《为什么城市化离不开农地农房入市》,一方面对各种热点提出不同看法,还连带着质疑起了华生的专业知识和背景。“自带一个笑话水准的硬伤上场……连‘集体土地’主要是个啥也搞不准?” “我没有看到他对惠及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做过任何经验研究,也没有看到他对这项实践的利弊得失提出过中肯的分析……就是把自己心仪、但尚无扎实经验支持的主张,与数亿农民工主要靠租用、购置城郊农房农地的现实,尖锐地对立起来。”
不过,华生继续有礼有节地过招,9月中旬发布了他的第五篇问答《土地改革的实质分歧》。此后周华之争暂告一个段落。
周华之争硝烟未散,在10月初的滴水湖会议上,周华二人相遇,各坐主席台两边。因为周其仁在会议的第二天上午才到,那天上午的讨论环节,华生和周其仁各谈自己的,没有交锋过招。当我们期待着下午同在主席台上的周其仁和华生会否掀起热战的时候,华生却在用完午餐之后就离开了。(当然,主办方有意没有安排土地问题的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