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景之下,岂容他人拍砖添堵,二郎相信,小米在销量数据上爆发式增长的事实,但有趣的是大部分舆论会认为,小米的成功是一种“非理性繁荣”,现在一切繁荣景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巨大的泡沫。回归理性之后,我们会发现小米曾经引以为傲的成功点都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营销推广上:从饥饿营销到独立电商生态的搭建
之所以称之为饥饿营销,是当初追寻小米的粉丝消费回归理性后,对其进行的道德压制。提起饥饿营销总让人有种耍猴的不适感。其实小米的营销本质上是一种预购电商模式,是厂商为了降低资本注入风险,采取的一种先预约再下订单生产销售的一种保守型策略。作为一个轻体量的企业,在做手机初期,为了降低风险,小米采取预购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小米采取分不同时间段,5-50万台,具体到某个时间点把客户聚集起来统一时间抢购,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注意力,并产生一种饥渴感,抢到人欢天喜地,抢不到人在微博、微信上一通抱怨、吐槽,造成小米品牌非常抢手的品牌知晓度。当然,小米不可能让自己的铁杆粉丝对自己失望的,发明了F码,让对小米社区有贡献的一批粉丝,可以获得优先购买手机的特权。这种特殊的参与感,帮助小米成功地把客户粉丝群体圈在了小米社区里,为其后来独立电商生态的搭建创造了客户群基础。
从预购电商到饥饿营销,其实就一步之遥,当小米的品牌知名度不断发酵,供不应求的销售情况长期存在的时候,饥饿营销也就生成了。这是一种饱受诟病和非议的营销方式,纯粹的产能不足的解释,只会让等待的粉丝觉得小米是忽悠粉丝的智商,耍猴呢。饥饿营销会让一批渴望买到小米手机的人情感受到冲击,还会让小米掉入期货的质疑声中。为了避免饥饿营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品牌造成伤害,现在的小米正迫切需要去饥饿营销,力求实现全面开放购买。现在的小米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有了稳定的供应链和代工厂,再进行饥饿营销无异于作茧自缚。小米大可以利用现在养成的粉丝客户群,利用去稳定的线上渠道需求,践行自己的独立电商生态。
小米非理性的繁荣表现在哪里?
上边从市场定位、产品、营销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小米在战略选择上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出来,小米能取得现在国内销量第一的成绩并不是偶然,也并非像舆论所指的那样非理性繁荣。那么为什么骄人的小米会成为众矢之的呢?雷军曾说过,小米成功的秘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二郎认为换一个角度,小米不被看好的原因也恰恰在于此。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率已然趋于稳定,风停了,猪已经没了生存的可能,整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已经行不通了,到了拼内力的关键性时刻了。
“专注”—专注于拼出货量,小米的出路在何方?
由于选择了中低端市场,小米注定会走上一条唯有拼出货量才能生存的道路,精耕低端,以价换量,这样的小米其实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堪称高性价比的核心优势也必须通过在出货量的累积上才能存在。一味的拼出货量只会让小米的路子越走越窄,越走越难。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本质上出货量是靠渠道带动的,小米走的是一条标准的线上渠道,看似拿捏着未来,事实上由于受低端市场客户群体网络认知度的限制,小米是拼不过线下渠道更胜一筹的华为、联想的。就拿联想而言,从品牌的角度我们很难感受到联想的抢眼之处,但联想有散步全球各地的渠道啊,凭此优势就不至于被落下太远。况且,走量的小米需要在品控上保持严谨,一旦再出现重启门这样的质量危机,对品牌的打击可想而知,本来就是低端手机了,还存在各种质量问题,让人怎么能省心。小米如果一直为出货而生的话,后果可想而知,无论你品牌怎么抢眼,品牌溢价也很难抬上来,未来怎样向高端手机市场挺进呢,前程堪忧!
“极致” —极致于做互联网,小米的内力强吗?
雷军常说小米优于其他厂商的点在于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用扁平化的轻体量对抗传统组织架构,用极致的高性价比对抗传统厂商的层层渠道,用软件+服务经营粉丝的方式,对抗传统厂商存在隔阂的沟通。雷军所说的优势没错,但其实还停留在花样杂耍,构不成小米稳固的内力长城。小米是个优秀的掌舵者,但造船,杨帆的实力也同样不可或缺。芯片上用高通,用MTK,代工厂用英伟达,用富士康,在有强大出货量的市场支撑下,这些都是一级棒的的合作伙伴,一旦市场衰退呢?没有自己拿捏的核心研发能力,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起落也就是一纸协议的事。如果还不够说明问题,请注意小米在海外推进的脚步,向新加坡、台湾、印度等以及欧美等市场的全球化路径其实并不顺风顺水,在专利和技术上的掣肘,会让小米步履维艰。又或者说MIUI,纵使用户量再大,本质上也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谁敢保证谷歌哪天不高兴了?小米必须打铁求身硬,因为未来手机市场拼得都是国际化,只在国内市场称霸,怎堪消受小米硬件+软件+服务的互联网生态愿景。
“口碑”—从有口皆碑,到有口皆悲
现在说小米已经成为了值得民族骄傲的国民性手机是非常应景的,如果有人要黑的话,那一定会被质疑不赞不是中国人。小米能顶着来自中华酷联的巨大压力,在手机终端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是有目共睹的,小米能用互联网思维为来自传统行业的企业塑造一个精神领袖是值得尊敬的。即使不论其社会价值,小米玩转的粉丝经济生态,也堪称业界楷模。但小米的粉丝生态并不稳定。一:粉丝结构太过屌丝级,小米有大帮粉丝都是冲着小米的低性价比来的,这样的粉丝对小米的粉丝经济体贡献不会太大,一旦丧失了价格优势,小米的粉丝就会竞相奔走,不存在任何忠诚度而言。二:小米只有发烧的外壳,缺少发烧友的灵魂,小米要真的想做发烧友粉丝,就应该在除了硬件参数之外,再做一些高端定制比如窄边框、超薄、HiFi音质等等,单独靠MIUI软件上发烧级的改进,毕竟总归是要大众化的,发烧怎么说也沾点小众化的特权性质,这一点小米显然做得还不够。精英粉丝稳不住,低端粉丝伤不起,今天有口皆碑,明天很有可能有口皆悲,这样的小米粉丝经济生态,你觉得值得称道么?
“快”—风口褪去之后,小米如何屹立不倒?
3年时间100亿美元的市值,小米当下声名显赫的市场地位,无不让人拍手称快。但“快”字在当下社会整体节奏偏快的市场节奏下是一个可贬可褒的词,赶在了风口,一夜暴富,只能算是个土豪,当你壕了,大家就会观察你的品行,探究你的沉淀。小米3年内的技术、专利、文化沉淀能称得上国内第一大手机品牌的称号么?如果在国内跟中华酷联比都存在劣势,又怎敢扬言进军国际市场。所以,小米为快赚得盆满钵满,也要在快的同时慢下来,整个市场都恢复理性了,竞争也恢复理性了,你再这样狂躁下去,会有好下场么?所以小米面临的挑战,就是慢下来,让品牌在慢节奏中树立核心竞争力,让产品在慢节奏中开出令人惊艳的花果,让生态系统在慢节奏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业态。
有人可能要问,你长篇大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黑小米呢?恰恰错了,麻省理工学院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中,就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积极意义做了详细阐述。如果说在小米成长的过程中存在有像饥饿营销、粉丝经济、尖叫的性价比等多样非理性的事实当成一种推动小米成长的积极力量的话,也是完全能说的通的,二郎写此文的目的也在于此。无论饱受怎样的争议,小米生存下来了,而且还能取得市场领先,过去的是非褒贬意义其实都不太大,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褪去一切非理性的因素,小米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