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总网讯 “我最终决定,等7月结束,就离开东莞回老家。”7月11日见面刚坐下,徐明财(化名)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徐明财来广东打工,大部分时间服务于港台集团有限公司 (现已更名为安域亚洲;00645,HK)。该集团曾为全球知名体育品牌代工,创始人为素有“鞋王博士”之称的知名港商邓剑群,员工最多时有2万余人。
6月29日上午,该集团旗下的东莞长安宵边勇荣橡胶(24060,45.00,0.19%)厂(以下简称勇荣厂)贴出通告,称工厂将于2012年7月31日正式结业解散。
“十几年的老员工了,多少有感情在里面。”徐明财说。
勇荣厂是港台集团在内地的最后一家工厂,主要业务为制鞋。之前,该集团在广东的其他5家鞋厂已先后关门。
虽然最新消息显示,借壳港台集团的安域亚洲董事会决定把勇荣厂继续经营下去,但徐明财认为昔日的知名鞋业代工厂——港台集团已成历史。
突如其来的解散通告
7月11日,东莞市长安镇宵边第二工业区的勇荣厂门口,依然张贴着招聘信息。厂区运转有序,看不出要结业解散的迹象。
上述招聘信息显示,勇荣厂成立于1990年底。一位员工介绍,目前他们主要为Merrell迈乐、Timberland品牌的鞋生产鞋底。
6月29日的那份结业解散通告,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因生产成本近年持续上升,而客户在产品价格上却不能相应上调,导致我厂今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在可见的将来,恶劣的经营环境将无法改善。”通告如此解释结业解散的原因。
通告还表示,勇荣厂是港台集团坚守到最后的一个工厂,公司最高领导李总裁(李志强)郑重承诺,所有干部和员工将会依法获得足额的经济补偿金,在离职前结清所有的薪资。
通告的落款,有勇荣厂负责人黄焕东及李志强的亲笔签名。
尽管徐明财连说“可惜”,但他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在这之前,我已经见证了港台集团其他5家工厂关门。”
在勇荣厂之前,港台集团在珠三角的其他5个鞋厂已先后关闭。
港台集团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当时的集团主席是邓剑群。
早在1982年,港商邓剑群便来到内地开设制鞋加工厂,并于1987年与台商合资在内地设厂,生产运动鞋,3年之后在深圳龙岗区筹建 “港台鞋城”,这便是港台集团的最初形态。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风头最盛的时候,港台集团拥有员工25000人,营业额20多亿港元,年产名牌运动鞋超过2500万双。
港台集团一度在内地拥有6家工厂,深圳、东莞各有3家。深圳有位于龙岗的港台制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台制鞋)、位于平湖的汉添鞋业有限公司(又名平湖鞋城)、平湖东柏鞋材贴合厂;东莞则有塘厦宏业制鞋有限公司、宏发鞋材有限公司、勇荣厂。
港台集团年报显示,2007年该集团获得“满意的成绩”(年报中语),营业额为1.02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较上财政年度增长36%至760万美元。
5家鞋厂已先后关门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降临,港台集团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
在港台集团2008年年报中,时任董事会主席的李志强在开篇写道:“港台集团经历了极其艰难的一年。与其他的外销加工厂一样,港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一年,港台集团将员工数目锐减了2000至7000多人。”
同时,港台集团在深圳的港台制鞋还经历了一次搬迁。
徐明财介绍,2008年中,由于深圳地铁修到龙岗,刚好需要港台制鞋所在的地块,港台集团便决定将这里的生产设施迁移到东莞。
在搬迁前,港台制鞋是港台集团的主要营运基地,数据显示,截至2007财年,其产能占港台集团一半左右。而在2008财年,港台集团出现了8年来首次亏损,亏损额410万美元。
“当时集团给了员工自主选择权,但很多人不愿意去(东莞),因为他们在深圳工作多年,不少人都安家了。”徐明财说,这次搬迁,造成了一部分员工流失。
与此同时,在人力成本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港台集团的业绩进一步下滑。
这种状态在2009年雪上加霜。由于未能与主要客户达成一套可行的定价模式,港台集团宣布,不再为占该集团营业额60%的主要客户生产原设备制造鞋类产品。港台集团由此与20多年的老客户Reebok停止了合作关系,并大量关厂,遣散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