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我反而更挑,不会轻易拍不喜欢的东西,因为有些事我控制不了,如果弄砸了最后还是把我名字打片子上。”
记:有个好玩的事儿,自从《形影不离》请到史派西、《金陵十三钗》请到贝尔,并且他们都专业地完成了任务,国内很多制作人就叫苦说,你看人家职业化程度多高,再看看咱这些大牌难伺候的劲儿,真是一声叹息。
伍:这些演员正好都属于咱们说的实力派吧,所以比较能理解剧组,凯文这次也就是个独立电影的价格,所谓的跳楼价吧。如果我拍的是《木乃伊》,人家的条件肯定就不一样了。我经常碰上“不懂”的人,有些刚出道没多久的,好嘛,一来来6个人,都不知道是干吗的,又不是宣传期,用得着带那么多人吗?
记:多年在国外,对他们的拍片机制有一定感触?
伍:国外的制片人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但国内有很多制片人根本不专业,很多投资方甚至没干过电影,就会跟导演发生一些分歧,所以经常会听说某个导演因为剪辑等问题跟片方闹翻了。在美国很多导演是被聘过来的,比如制片厂想拍《蝙蝠侠》,像诺兰,他接第一部《蝙蝠侠》时,片方并没给他很大权利,但一看他弄得很成功,就说第二部你继续来吧,那第二部他就可以有更大的权力了,而且第二部基本上就是他家开的公司干的。好莱坞有整个体系去推,有这些专业制片人,但国内才刚刚起步,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互相讨论吧,不过最终在创作上的决定权我觉得还是该留给导演。
记:在好莱坞拍片期间有不适应吗?
伍:说白了我只是接触这方面的人,并没在美国拍戏,好莱坞也把我当中国导演。但我比较清醒的是,他们的制度既然是那样的,肯定得玩人家的游戏规则,如果在美国拍戏,肯定会失去一些创作自由。所以我反而从某些角度更挑,不会轻易拍不喜欢的东西,因为有些事我控制不了,如果弄砸了最后还是把我名字打片子上。
记:比如让你拍恐怖片以及“野蛮女友”?
伍:对啊!只是我对恐怖片不是特别感冒,话说回来,恐怖片制作费不高,但又特别能赚……
记:所以就特别后悔是吗?
伍:(笑)还好,要连这点都没有要求,那很快就没我什么事了。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赚,比如拍广告,反正也不署名是吧?但电影就必须对自己、对观众有个交待,不然我也不可能那么多年了还是一部《独自等待》,但到今天还有人愿意给我投钱。我觉得有责任,所以很难忽悠一堆钱过来,把观众都骗进去,没什么意思。不过现在我也不是二十几岁了,今后要尝试各种类型,我相信观众天天看那些古装武打片都烦了,海报都特别像春晚,永远是那几个故事来回弄,《三国》都拍烂了,我不明白既然没有新角度,怎么还拍?可能这一行最奇妙的是一门技术,同时又是一桩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