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总网讯:风雨世纪,支撑半个香港经济的地产业屡经浮尘。“香港地产四大天王”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当年这几位商海搏击的年轻人如今早已青春不再,但他们首创的基业却依旧把控着香港风急雨骤的楼市。
趁乱抄底
1967年春天,一场从罢工游行演变为暴力反对英国殖民政府的“五月风暴”爆发,这场社会危机着实让香港经济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其对香港地产的影响仅次于二战。
这一年,大多数香港人都在恐慌和焦虑中度过。遍布街头的弹片和无缝不钻的“武装解放香港”谣言,让许多生意人毫不犹豫地远走南洋。
在慌乱的逃亡大军中,有4个人皆未离港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而且他们都做了几乎相同的一件事:在地产领域开始低位买入。
当此之时,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没有动摇“暂时不动香港”的决心,也没有放弃保持香港边境平静和社会稳定的正确政策,给香港营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1968年,这个由263个岛屿组成的东方角落便迅速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骚动的疼痛直接让当时的英国香港当局改善了施政策略。政治的稳定促使当地居民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得到平稳恢复,曾因动荡局势而离开香港的商人们纷纷回到自己的生意场上。这种变化不仅带来了当地各种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东南亚等国家的热钱迅速流入岛内。
股票是最容易受金钱骚动的投资品。伴随着股价的攀升,地产市场出现了一波同步趋势。1968年,受此前局势影响的地产市场结束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在套现避险情绪下被腰斩出售的半山别墅等豪宅开始发力反弹。
公开资料显示,从1968年起,位于港岛半山区、浅水湾和九龙塘的高级住宅,租售价均开始急升。1969年初,高级住宅楼价每平方英尺(1平方米10.7平方英尺)已回升到60~80港元,其后节节上升,到1970年底已普遍升至160~200港元。高级住宅租售价格上升的原因,是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楼宇供应量大幅减少,而随着经济的复苏繁荣、股市的急升,大批外资公司,尤其是美日等跨国公司前来香港开设分支机构,派驻香港的高级职员增加,对高级住宅、花园洋房的需求殷切。
天王就位
当房屋租售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当年在动乱时抄底的4个人的黄金时代正悄然来临。
1967年,李嘉诚早已不是那个逃难而来的“仔”。从杂役到经理,再到塑胶花大王,因早前租借不到厂房的他早已萌发转型做地产商的念头。这一年,李嘉诚用制作塑胶花赚取的第一桶金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起名“长江大厦”。后来的商业研究者将此时确定为李嘉诚进军地产业的肇端。
当时,由香港商界元老霍英东创出的“买楼花”(期房销售)在香港备受推崇。但李嘉诚却并未盲目模仿,而以自我持有为不变法则。历史资料显示,“即便资金紧张,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新楼。而且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上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像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1971年6月,李嘉诚创办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8月,公司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投资重点转移到房地产业并随后上市。当时,长江实业的规模和实力均显不足,旗下只有35万平方英尺的出租物业,且大半是工业大厦,每年租金收入仅390万元。此外,有7个项目尚处建设期内。
但历史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长江实业上市时预期年度利润仅为1250万元,但由于期间地价、楼价大幅上升,公司在上市后第一个年度便获利4370万元,相当于预算利润的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