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嘉诚同样展现出“老香港”远见卓识的还有郭得胜和李兆基,二人和其他股东在1958年办起永业企业有限公司试水房地产市场,通过发展中小型项目,得以站稳脚跟。1963年,以郭得胜为董事局主席的新鸿基地产[94.00 -16.67%]公司成立。而“新鸿基”的命名,则分别取自另一位股东冯景禧的新禧公司的“新”,郭得胜的鸿昌合记的“鸿”及李兆基的“基”。香港生意场上的“三剑客”由此得名。
昔日的“洋杂”大王郭得胜和其他股东凭借当年从事代理拉链生意取得的人脉了解到很多中小厂商对多层工业楼宇的急切需求,遂将“分层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楼方式移植于工业楼宇,重点发展多层工业大厦。这一时期,新鸿基不仅在地产业站稳了脚跟,而且雄霸多层工业大厦市场。1965—1972年,新鸿基售出的楼宇总值约5.6亿港元,“平均每年的售楼营业额高达7000万港元。”
与此同时,那个仅用3年就把周大福金铺创始人女儿娶进门的郑裕彤,也开始关注房地产市场,并看好未来这块巴掌大小地方房价的升值潜力。
1967年,郑裕彤联同其好友杨志云等逆势大量购入地产物业。1970年5月,郑裕彤等创办新世界[8.07 3.86% 股吧 研报]发展有限公司,并于1972年11月23日将其在香港上市。当时,公司的法定股本为7.5亿港元,实收股本6.74亿港元,除拥有尖沙咀新世界中心地盘外,还拥有4幢高级商业、住宅楼宇,4间电影院及一些商铺、写字楼单位,总面积74.6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2130万港元。此外,还拥有6幢兴建中的商住楼宇,规模已不小。
随着新鸿基地产在1972年上市,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三剑客”就此作别。1975年,李兆基创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虽然这间公司只有1.5亿港元股本,持有项目20余个,但李依旧力图将其推入资本市场。于是,他选择了简便易行的“借壳上市”。经过挑选,他将目标锁定为他与别人合股创建的永泰建业公司。随后他以自有项目换得了1900万股左右的股份跃居第一大股东成为董事长。
随后,他开始收购香港市区内的旧楼。这些旧楼地理位置优越,升值潜力可观。李兆基为了扩大收购范围,常年在欧美的华文媒体上刊登收楼广告。一些旅居他国的华侨正愁旧居无人收购,供需双方就此一拍即合。李兆基在购买了一层旧楼之后,便会想方设法将全楼买下,并四下扩散再购买周边楼宇。
即使收购价格较高,李兆基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李兆基以工业化方式经营地产业:他将土地视为原料,楼宇为制成品。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和不断生产出成品,使恒基兆业博得港人口中“楼宇制造工厂”的名声。1981年,李兆基携恒基兆业上市。
1988年,恒基兆业全面收购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恒基兆业地产和恒基兆业发展这两个实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也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
至此,长江实业、新鸿基、恒基兆业、新世界,香港地产的“四大天王”各就各位。
又是难关
不过,香港地产市场的好景并未持续太久。因为自从政局稳定,经济回升以来,香港的地产市场价格和空置率已经出现不理智的增长。
1976—1981年,住宅楼宇价格大幅飙升。以最受欢迎的小型住宅单位为例,1976年每平方英尺售价是265港元,到1981年高峰期已上升到1050港元。一些炒家炒住宅觉得没劲,转而又开始炒作商业地产。1974年,香港甲级写字楼平均每平方英尺月租约6港元,但到1981年则为21港元,中环部分甲级写字楼甚至升至接近30港元。
随着“现货”市场价格的提高,土地市场的拍卖价格也不得安宁。1981年4月2日,香港地铁公司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出售红棉道附近地块,面积为13825平方英尺,买家最终以4.8亿港元拍下,每平方英尺地价高达34720港元,创下香港当时最高地价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