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是,沃克森评估公司的评估报告中,Tully较账面净资产增值43.79%,采用资产基础法及收益法进行估值。而内蒙中粮增值24.27%、集团进出口业务增值率332.68%、中粮种业增值266.47%,这几项资产都用成本法进行估值。
北京开元资产评估公司资产评估师林伟继指出:“用成本法更静态,估值更稳健一些,而收益法主要是对未来收益现金流折现的估算,主要看对资产未来的收益情况预计和折现率,这两个因素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这四份资产的评估报告基准日均为2011年8月31日。对此,中粮屯河董秘蒋学工表示,由于此前几个公司评估日期不一致,国资委要求统一,估值时间大概是2月底往前推半年。
但这些以去年8月底为基准的评估报告,已不能反映产品糖价的急速下跌。西部期货研究显示,去年8月底,国内糖价约7000元/吨,目前已降到6500元/吨左右。
“增发价下降了,但资产的评估值却没有下调,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这几块资产的估值都是在糖价高时评估的,现在糖价降下来了,还用原来的高估值,对大股东有利,但摊薄了其他股东利益。”一位接近中粮屯河高管的机构人士指出。
“评估基准日选择很重要,产品价格波动对估值肯定有影响。产品价格直接关系到对资产盈利情况预期。”前述资产评估师说。
对此,Tully项目资产评估负责人徐伟建拒绝评论。
“亏损资产按净资产收购已经不错了,这么漫天要价,除非能拉来其他国有股东,私募是不会干的。”一位知名分析人士如此总结,“如果增发成功,这是小范围胜利,但却失去了资本市场的信任。”
“这点我们不急。已经有很多机构,包括国内实力最强公司都和我们联系了。”蒋学工回应。
中粮底牌:50%资产待装,7子争宠
事实上,中粮屯河此次增发,撕开了中粮系诸子的微妙关系。
按宁高宁分拆上市的构想,中粮集团庞杂的资产划分为贸易物流、房地产、农副产品加工、酒店旅游、食品制造、包装、生物化工、金融、酒与饮料等9大业务板块。
中粮集团将这9块业务板块放在7大上市平台上运作。中粮集团拥有中国食品、中粮控股、中粮蒙牛、中粮包装4家香港上市公司,及中粮屯河、中粮地产和中粮生化3家内地上市公司。
但中粮集团这9大业务划分存在重叠和内耗,中粮系7家公司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微妙。
早在2007年,东方证券分析师任美江就指出:“这种杂乱的分类有太多的重叠,未来继续整合是必然。”
至今,中粮地产与中粮置业定位分工一直没有执行,而中国食品、中粮控股、中粮屯河这三家涉及食品的公司整合逻辑也不甚清晰。
“宁高宁从2009年开始,就说要把地产类资产装进上市公司,但到现在还没有动静。地产形势不好,加上子公司间各有利益算盘,集团战略,在下面未必能很好执行。”中粮集团旗下某上市公司高管抱怨。
博弈还远未结束。
据理财周报统计,2011年6月底,这7家上市公司总资产为1269亿人民币,而同期中粮集团总资产为2548亿。也就是说,中粮集团装入7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只有49.8%,仍有1279亿(占比50.2%)的资产在集团。
“中粮集团在A股的3家公司都不是很给力。从中粮集团这几年资本运作情况看,集团大规模资产整合应该大部分放在港股4家公司,香港再融资审批和运作程序比国内要快。”西南证券某证券分析人士指出。
而资金压力也一再逼近。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是一场资本博弈,导致其资产负债率一再突破红线。
2008年至2011年三季末,中粮集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8.67%、59.97%、66.02%和68.07%,超过了宁高宁此前提出的60%警戒线水平。
中粮地产35亿配股延期一年失效后,中粮集团不得不另觅他途。这一次,挺身而出的是卒子中粮屯河。(记者 丁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