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格兰仕和美的已合占国内微波炉市场90%的份额,但每逢“五一”、“十一”黄金周还是血拼低价,几百元的微波炉送一大堆赠品。双寡头都没钱赚,大家开始反思。
2009年,格兰仕做了几年空调并不顺利,碰到品牌瓶颈,开始检讨过去的低价策略。而且,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2006年,格兰仕和美的微波炉国内销量合起来不足800万台,而它们的外销量均超过了1000万台,往往用出口盈利弥补内销的亏损。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成本增加,利润变薄,“堤内损失堤外补”难以为继。
金融危机期间,面对国外买家杀价,美的微波炉坚决不降价,得到格兰仕的呼应。它们在国内向县镇市场拓展,又打破了内销增长的瓶颈,在大卖场价格战之外找到了腾挪的空间。
“要素成本上升、消费结构变化、价格战打疲了……诸多因素,促成了双方转型并达成了默契。”杜建君说,微波炉行业不再打口水仗、价格战,转向关注顾客价值。
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在朱凤涛眼中,顾客包括消费者、经销商、零售商、推销员,甚至员工。他坦言,399元、499元的微波炉消费者有需求,但是产业链上没有人能赚钱,做一台亏一台。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产品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我们的工人现在都在中央空调下生产,员工宿舍有电视、能上网。今年工人工资涨了10%,仍不好招。中西部地区也在建工厂,湖南孝感一个纺织厂就要2500人。”朱凤涛说。
“中国制造已重新定义。”他说,工人周末一定休息,不开夜班;通过零部件标准化、设备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美的微波炉的员工去年13000人,现在11000人,未来还会减少至9000人。记者看到,其一条微波炉生产线的工人由原来60人减少至30人。
格兰仕也在向先进制造要效率,陆骥烈说,原来的厂房每天产能已由1万台增至13万台。
陆骥烈认为,大规模制造能力仍是中国家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掌握着从磁控管开始的整个微波炉产业链。“我们会生产399元的产品,还会生产3999元的产品、上万元的产品。”格兰仕五年内最大的任务就是将制造能力转化为产品创新力和品牌竞争力。
“中国要在行业标准制订中谋求话语权。”陆骥烈说,特别在微波炉这样的优势产品,以此拥有切入发达市场的能力。2008、2009年,东芝就曾研发出高能效磁控管,日本政府重新设定市场准入标准,幸好被格兰仕破解。“标准的话语权攸关中国企业的成败。”
去年格兰仕和美的微波炉的产销量合共4000多万台,约占全球7000万台微波炉产销量的近六成。但是,由于微波炉是从欧美转到日韩,再转到中国生产的,目前一些日韩企业仍占据着微波炉的高端市场,而欧美日韩企业仍掌控着全球微波炉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打破这一局面,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中国企业联手。美的微波炉电器制造公司副总欧军辉说,谋求行业标准话语权,美的和格兰仕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把行业做大,对大家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