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总网讯:核心提示:南通惠港造船公司是启东最早一批造船厂,在当地颇具盛名。今年3月,却被迫倒闭。
“像惠港这样的老牌船厂也倒闭,对业内冲击还是相当大的。”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总办主任马贞强道。
马贞强所指的惠港,全名南通惠港造船公司,是启东最早一批造船厂,在当地颇具盛名。然而今年3月,惠港造船厂却被迫倒闭。
“这只是开头,今年下半年会有很多船厂做不下去,被迫倒闭。” 马贞强说。
惠港倒闭
打开地图,启东与上海地势状若一个正微微开启的嘴唇,上海像是下颚,崇明岛为舌尖,而启东则是上唇。这里地势突出接海,近离多个港口,天然的地理位置拥集了大量船厂。
从启东开发区东行,东约三十公里长的沿江公路上,惠港就是聚集众多船厂中的一家。记者在现场看到,惠港往日熙熙攘攘的厂区,如今已经门庭空洞。当地造船同行透露,惠港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过年前,惠港的员工围厂索要拖欠数月的工资,供应商也逼上门来。
截至记者发稿前,惠港造船公司董事长张惠忠仍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不过,对于当地造船业同行来说,张惠忠却是一个风云人物。
张惠忠从生产螺旋桨起家,原本经营一家南通惠港船用推进器公司,2001年,启东一家国有老船厂——启东拆船厂濒临倒闭,张惠忠出资578万元收购了这家拆船厂,将其更名为惠港造船公司。
从配件供应商摇身一变成为造船商,张惠忠并不是过把瘾就行,而是真正地投入了真金白银干起造船来。2002年,张惠忠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善造船设施和规模改造。2004年,南通惠港公司又大胆投入4000多万元建造两座船用平台,购置了100吨龙门吊,改造更新了原有装备。2005年,惠港公司再追加2.2亿元投资,以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提升生产能力。
除了在设备上进行提升,该公司也花重金从上海江南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等制船企业,引进教授级高工19名,与原有技术人员及向专业院校招收的专门人才组成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的新技术研发。
张惠忠的投资恰逢其时。2003年开始,航运业进入强劲的增长周期,随后几年航运市场上一船难求,所有的造船厂赚得盆满钵满。“当时利润率在30%-40%都有。”
经过几年的扩张,2007年以前,张惠忠的造船厂在启东规模数一数二,已经算是当地的造船大厂。
与大多数船厂一样,惠港尽管鼎盛时,员工人数达数千人,但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外包工,也就是按照项目外聘而来的工人,这种模式可以减轻船厂负担,但是坏处却是流动过于频繁,造船的质量难以把控。
而且,与其他民营船厂一样,惠港自成立起,管理经营团队一直以来都是其亲戚把持,外行管内行的状况招致很多内耗。张惠忠意识到这种问题根结之后,从其他船厂挖角来一个高管,委任常务副总经理,重新整顿船厂经营,但是经济危机影响加剧,船厂经营效益迟迟无法翻身,该高管黯然离去。
更严重的危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埋下了伏笔。本报记者了解到,鉴于当时形势,很多船厂放慢了扩张步伐,但张惠忠却认为逆势好抄底,于2009年投入8000万元修建了两个5万吨船台。并斥重资购入比其原厂区大5倍之巨的土地作为储备用地。
不仅如此,2010年,张惠忠再投入巨资修建占地面积总计8000平方米的螺旋桨车间,该车间拟建造世界最大型船用螺旋桨单桨。据称这项技术难题是由惠港造船厂与俄罗斯克雷洛夫中央(船舶)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的。
一连串的扩张,惠港的资金需求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起来。根据本报记者调查,截至2011提9月末,惠港造船厂的贷款总额约为1.4亿元。其中包括启东农信社的3500万元,启东农行的2400万元,民生银行的贷款7000万元,此外还有南通浦发银行3000万承兑汇票,建行的数亿元保函等。
这些贷款不少是2012年年初到期,如启东农信社的3500万贷款期限至2012年3月。造船行业形势在2012年之后更见困难,因此临近还贷期,惠港的资金周转不开,顿时陷入困境。
惠港前员工向记者透露,正是超常规的扩张策略,成为压倒惠港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连锁反应
惠港倒闭的消息,一时间在当地引起了不小震动。“惠港规模不算小了,它的倒闭也说明整个行业真的很艰难。”马贞强道。
恰如其言,惠港是启东乃至整个江苏省造船行业眼下的缩影。记者在江苏启东、南通、仪征、南京等地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地均有船厂倒闭的消息传出。
在启东,除了惠港,启亚船厂也已经宣告破产,并被破产清算了。而与惠港相邻的宏强造船厂去年还曾趁着惠港经营的困境在其门口大贴招聘广告,借机挖角,然而时隔半年不到,一家船舶招聘企业向记者透露,宏强也被传言已经没有在手订单,迫于无奈,该公司部分在浙大新签的毕业生近期也改签其他船厂。
船厂倒闭了,连累部分给船厂提供配件或生产分段的小厂纷纷关张。当地熟悉造船情况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靠着启东二十多家造船厂周边存活的,还有十几家小型配件厂或者小船厂,此前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中远船务、道达等大船厂,会把来不及做的订单转包一些分段给小船厂。可是,随着行情走弱、订单不足等情况,一些船厂已经把原定分包出去的订单重新拿了回来。而马贞强则透露,此前明德重工附近还有多家小船厂和配件厂,但此间已经不见踪影。
启东惨淡的造船形势,也影响了一些新船厂的运营。紧挨着中远船务在启东新建的海工基地一侧,是两家新建的船厂,一家名叫南通蓝岛海洋工程,另一家为华远海工。记者看到两家厂区已经建好,但是巨大的龙门吊下空荡荡的,鲜有工人工作。
业内人士透露,华远海工是金融危机中投资30多亿新建的一家民营造船厂,工人和技术人员都已招聘到位,原定于今年3月建成开业,可因迟迟接不到订单,该公司开业时间已经拖至7月份。
从南通车行两个小时,便到了江苏另一个民营船厂聚集的地方——仪征。仪征市船舶工业办公室主任张俊透露,去年之前该市有造船企业39家,如今只剩下24家。
在倒闭或者被兼并的这些船厂中,有的是被订单和市场所累倒闭的,有的则是政府促成的合并重组。江苏苏豪船舶重工公司与长航重工金陵船厂的合作则属于混合型。
仪征造船厂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长航重工金陵船厂,身为国有企业,金陵船厂的日子尚可延续,该公司办公室人士透露,去年金陵船厂新接了24条船舶的订单,今年一季度也新接了几条订单。有订单维系,船厂的运营便可持续下去。可紧挨着金陵船厂的苏豪重工日子就没那么好了。
苏豪船舶重工公司由苏豪国际集团公司与苏豪船舶公司共同出资兴建,2007年8月落户仪征市开发区船舶工业园。项目总投资7亿元,按照该公司计划二期工程投产后,可达到年造船能力30万载重吨。
但是如同其他2007年之后投产的造船厂一样,赶在船市最高点投资,还没享受到船市的风光,便开始饱尝船市的萧条。本报记者了解到,苏豪船舶投产后订单难以维系,运营不下去,仪征市政府为了不让厂区闲置,撮合金陵船厂收购苏豪船舶。但是双方价格没谈拢,最终金陵船厂只是以每年支付几百万租金的方式,租赁下苏豪船舶的场地和设备。而这种方式,也间接宣告了苏豪退出了造船行业。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从今年开始出现的这波倒闭潮,跟去年爆出的浙江舟山、台州等地沙滩船厂倒闭潮不同,浙江船厂倒闭的多是游资临时拼凑的小型船厂,而江苏这轮倒闭的船厂却是经营多年的造船企业,而且规模并不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