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币国际化迅猛发展的势头,到底有多少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外汇储备相应增加是不是必要的代价?路径如何调整?
一位外管局官员表示,这种内保外贷的方式会形成一定对外债务,以前进口直接购汇,现在进口不必购汇,通过贸易融资,相当于做延期支付,对国内肯定有一些影响,“暂停”并不是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谨慎了,“央行从来没有回避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风险,但要考虑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央行希望,此举一方面使人民币能在海外多飞一会儿,而不是迅速流回内地,另一方面可规范跨境资本流动,即堵人民币“热钱”。
此外,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即将出台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相关文件,以进一步规范境内金融机构在境外项目进行人民币融资等相关业务。
而央行在《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中也明确表示,“为确保相关业务稳妥有序开展,防范热钱流入”,人民币FDI对国家限制类和重点调控类项目暂不受理。用于新设立企业出资、并购境内企业、提供股东贷款等需求,按个案试点审批办理。
推高外储?
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为外界“诟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推高了外汇储备”,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7月12日,央行公布,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叶翔认为,外储增加是人民币国际化中不可避免的必经阶段。这与中国的贸易结构有关,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是对发达国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支付以美元为主。
人民币在巴西、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也是中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对手方。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量较小,在这种贸易结构下,外储增加不可避免。
央行货政二司副司长邢毓静此前解释说,这是由于涉及到出口退税问题,出口企业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名单确定的较晚,在去年年底才确定,等于出口企业收回人民币的业务从去年年底才起步,而此时进口企业支付人民币的业务已经大范围开展了一段时间,造成二者暂时性落差较大。
中行一位负责跨境贸易结算的相关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目前收付结构已有所改善,去年年底确认的出口退税企业有67000余家,现在试点确定后,商业来往的周期已经进行到正式贸易阶段,比去年年底应该已经有所好转。至今,市场人士分析均使用的是央行截至去年年底提供的数据,并未有最新一步数据公布。
前述资深人士表示,人民币存量在香港有5000多亿元,相当于900多亿美元,与现存外汇储备相比“九牛一毛”。
这部分沉淀在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境外一部分企业收了人民币,存下来作为升值资产;二是时间滞后原因,内地收人民币的企业有6.7万多家,从签合同、到熟悉市场,要有一段时间,“不能看一时一势,现在香港已经慢慢有个趋势,付出和收回的人民币1︰1。目前人民币回流渠道也比较窄,但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过,金融专家余永定近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目前的效果与初衷“南辕北辙”,无论是外汇储备还是降低汇率风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人民币国际化应与资本项目开放等一系列改革相配套,金融领域的开放必须谨慎。
接近外汇监管层的人士表示,在现有条件下推进可兑换不是问题,对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也完全可以通过账户封闭运行解决,反而比在目前不开放状态下围堵各个“灰色渠道”更容易。
路径模式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具体路径,及资本项下开放速度,业界早有争议。
尽管央行始终称并无明晰的人民币国际化具体路径,以及资本项下的开放速度,所有的政策都是以满足企业和实际需求为主。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模式看,这一路径事实已经形成:人民币已经以贸易形式走出去,以香港这一离岸市场为缓冲地带,在境外开始量的增长和促进其他国家的接受度。
据央行统计,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地区)与中国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8342亿元,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地区已经扩展至126个国家(地区),2011年一季度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已达3603.2亿元。
目前在香港沉积了3000亿元的人民币存款。殷剑锋表示,香港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金融产品非常匮乏,比如说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在中央政府支持的条件下,依然只有人民币存款不到四分之一的规模。
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初始阶段的模式应该是渐进的资本输出、以及构建以中国跨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不应过度强调人民币在境外是否自由使用的问题。
有业界人士质疑,目前的国际化进程中,境外人民币的持有者主要是为了赌升值而持有,从而造成了拿着人民币不愿投出,人民币无法在香港及境外充分流动的情况,也有悖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衷。
财新《新世纪》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微博)表示,人民币能否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并不是由中国而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一旦人民币升值潜力逐步消失,海外个人和机构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便可能直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