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色夹克,蓝色条纹衬衫,一如既往的黝黑脸膛 坐在主席台上的傅成玉,语气凝重,一字一顿:“任何领导干部都不能违规违纪、破坏制度。”
4月14日,傅成玉在中国石化上市公司3月份经济活动分析会上表示,“要积极维护公司形象”,“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加强与媒体、投资者、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不断提升公司形象。”
“树立中国石化负责任的国有企业良好形象。”4月20日,在集团年度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傅成玉又再次强调。
在傅成玉看来,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央企,公众有权利提出批评:“社会公众对中国石化有意见、有看法,说明我们的某些工作还没做好、部分责任还未尽到。”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4月20日,中石化集团在内部就“天价酒”事件召开小范围的座谈会,会议主题是“弘扬优良传统、维护国企形象”。
傅成玉的一些公开表态,向外界释放出强烈信号。在外界看来,加强内部管理、规范高管行为,很可能是傅式形象变革的第一把火。
纵观傅成玉以往的做法,加强与外界民众、尤其是和媒体的沟通,必是其重建中石化形象依赖的手段之一。傅被认为是敢于且善于和媒体沟通的央企领导人之一,在担任中海油领导人期间,他曾多次接受媒体专访。
“这或许将给中石化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中石化一位内部人士说。
与此同时,中石化把调整结构、保证市场成品油供应,再次作为工作重点,并成为宣传重点。这与以往媒体揭露的中石化借机囤货、涨价赚取高额利润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受中东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在3月下旬后不断攀升。4月7日,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但是并没有消减市场的涨价预期,多省市再度出现“批零价格倒挂”现象。
随着5、6月份需求旺季的临近,“油荒”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面对“油荒”,傅成玉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产增供成品油,全力以赴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在4月21日的网上新闻发布会上,中石化再次声明,公司将开足马力生产以保证市场供应,“除了保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需求之外,该公司已经全面停止了成品油向海外市场出口。”
海外并购期待
担任中海油领导人期间,傅成玉曾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述个人设想,希望“十二五”期间能将中海油带入国际石油公司第一阵营。
在新的岗位,傅成玉又将把中石化带向何方?
外界普遍预期,傅成玉很可能发挥其国际化特长,以海外并购来补足中石化当前存在的上游短板。
舆论评价傅成玉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物。1982年,刚加入中海油不久的傅成玉就被公派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曾参与中海油与外资公司的多个重大合作项目。
担任中海油高层领导职务后,傅成玉领导了多起大规模海外并购,最著名的当属对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185亿美元的大并购。这次并购虽以失败告终,却使中海油和傅成玉一战成名。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傅评选为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傅成玉在海外摸爬滚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恰恰是中石化最需要的。
对比国际主要大型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中石化的上游业务明显短板。中石化上市公司2010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31.8亿元,其中成品油销售收入约占到50%;中石化全年自产原油为3513万吨,仅占总加工量的16.6%。
随着国际油价上涨,中石化的短板效应明显。安信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国际油价上涨后,中石化的毛利率将会显著下滑;同时考虑到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到管制,在高通胀背景下上行空间有限,中石化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受到较大抑制。
“想补齐这块短板,中石化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去国际市场购买更多的油气资源。”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相关部门的人事安排正是有所考虑,看中傅成玉的正是其国际视野。对中石化来说,重要的是去到国际上竞争,而不是在国内称王称霸”。
在中石化专家、前副总工程师孙永生看来,中海油的国际化比较成功,但是中海油与中石化有所不同:“中海油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国际化,按照国际石油公司的架构去运作。中石化则脱胎于旧国企,有很多过去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褪去,起码从人员上讲,国际性人才就比较缺乏。”
对傅成玉而言,其面临的难题很可能不仅仅是战略层面,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来到中石化后,如何顺利调动所有资源、如何有效贯彻其战略设想?
一位不便具名的业内人士评价称,傅成玉在中海油工作了30年,上上下下都认可他的领导,并带出了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但在中石化,他如何服众?方方面面的利益如何协调?每一件事情都要考验他的智慧。”
4月21日,中国石化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苏树林已于4月19日辞任董事长与非执行董事职务。董事会一致推举副董事长王天普代行董事长职权,傅成玉已获建议委任为非执行董事。
按惯例,傅成玉很可能将在即将召开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上被提名为董事长。届时,傅成玉将中石化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一肩挑。傅成玉的中石化新征程,将就此正式展开。(作者:王康鹏)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