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的图标,寓意为“青山绿水潇洒挺拔”,代表了一代杉杉品牌历史与辉煌,它也代表了一代杉杉西服穿着者的精神风貌和形象追求。
世界在变,而对于品牌,有种价值就算是一百年也不会变:那就是“责任”。
杉杉服装,它永远是正面的、阳光的、关爱的,几十年如一日,传承对家、社会和人类的责任。
这是品牌不变的时尚主旋律。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
2011年,杉杉品牌22岁了。
这一年,杉杉决定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11)召开前的3月26日,在北京宣布,启用新的图标:一棵更为饱满的绿色杉树。
而对于过去的图标,杉杉也充满感情:“它代表了一代杉杉品牌的历史与辉煌,它也代表了一代杉杉西服穿着者的精神风貌和形象追求。”
回顾过去的岁月,那棵“老杉树”刻下了记忆的年轮——
杉杉,中国人自己的西服
1989年,如果你想看看杉杉西服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就要走进浙江省宁波市的甬港服装厂,这里见证了一个名牌的诞生。
1989年之前的杉杉名叫甬港服装厂,曾经的主要业务是代加工美国的苹果西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西装热”席卷中国大地,更让成千上万的服装企业头脑发热,甬港服装厂也加入西服生产大军中,从西德、日本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线。但是,供过于求的市场反应让大批国产西服滞销积压。许多工厂关门或停产,甬港服装厂也陷入亏损的境地。到1989年的上半年,累计亏损300多万元,银行借贷高达800万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
在这种情况下,有过棉纺厂成功扭亏为盈经历的郑永刚临危受命,接下这一“烫手的山芋”。而他上任后的举动则是另辟蹊径。在同行们低价甩卖西服的时候,郑永刚大幅度削减为外商定点加工的业务,筹措180万元资金,生产“杉杉”牌的轻薄西服。
郑永刚的这一决策里有两个关键词:“杉杉”和“轻薄西服”。杉杉这一品牌的名字来源于郑永刚的一个瞬间的灵感:他望向窗外,三棵挺拔的杉树在院子里是那么引人瞩目,朝气蓬勃,就此“杉杉”这个响亮的名字诞生了。“轻薄西服”也来源于一次火车上的偶遇,在一次出差的途中,郑永刚对面一个穿着国外西服的青年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次偶遇让他大受启发:老式西服不受欢迎,但是轻薄潇洒的新式西服应该能够打开市场。
“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有异乎寻常的胆识和韬略。郑永刚有顶桂冠叫“经营奇才”。他也有句名言:“企业要有自己的个性。”为使“杉杉”扬名,他绞尽脑汁,不惜花费巨资,在“杉杉”西服刚刚进入上海时,借款6万元,在上海新闻界实行“海、陆,空”广告大战,伴着强大的舆论攻势,一举拿下了上海这个素有“服装王国”之称、极难攻克的市场堡垒,从而使“杉杉”一炮打响,迅速走红全国。
“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当时的这句广告语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
在1989年至1996年的七年时间,中国仍然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的过渡时期,商品短缺、品类单一、品牌不足,这一点在服装领域体现更为明显。而借助大量的广告投放和生产、销售渠道的完善,杉杉西装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高档男装的认定标志之一。
在那段辉煌的时期,经销商需要现款提货,甚至还要在宁波等上十几天,来杉杉工厂拉货的车过于拥挤以至于掉不了头。辉煌的顶峰是1997年,杉杉西服年销售收入20亿元,连续7年位于中国服装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最高时独占市场37.4%的份额。
自从郑永刚的营销策略在各报刊登以后,引起业内诸多企业的跟风,“杉杉效应”已转化为“杉杉模式”。尤其是某报以长篇连载形式刊登了六篇郑永刚的经营谋略后,社会反响强烈。而正在业界对杉杉模式大加研究的时候,郑永刚却又一次从写意的品牌创造,转向对杉杉品牌形象的精细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