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漫步在整个建筑的中心地带回廊,看到最多的就是巨型鞋子。这不,在工场间的草坪上还立着一个4.7米长的女士高跟鞋,作品名为“Priscilla”,由Joana Vasconcelos创作。据说另有一双运动风格的大鞋是从中国运来的。
刚一进门就看着面前摆着的一大堆鞋楦,听着已经工作了35年的工匠讲述这个看似枯燥但却是最基本的工作:“最初的部分就是做鞋楦,每个人的脚都不一样,但脚弓部分从不改变。所以在做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有些设计形非常好,但是如果不适用就不能穿。而鞋楦之所以要用木头做,也是为了能够调整,哪怕削多了还能再加回去,成形以后才会用塑料……”
眼睛飘离了白花花的鞋楦,一脚踏入设计室后就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氛围:到处是散乱着的成品或半成品,鞋子的某一个部件会以任何一种可能出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鞋履设计师Fabrizio viti在巴黎工作,但他经常会来这里。因为这是个实现想法的地方。把所有灵机一动的念头或可能用得到的材料都放在了这里。”路易威登Fiesso D’Artico鞋场公关Roberta Polato Rossi说,“比如水晶,还有其他面料。”在现场,一个镶嵌黄水晶的鞋跟做出了最好榜样:这就是一直尝试的新技术。而好几个秀场款鞋也完全暴露在我们眼前——蛇皮和天鹅绒线编织在鞋跟处,显示低调的奢华。
“这里没有季节之分,只有持续地工作和创造。”Roberta说。
完美工艺 凭努力还得有灵气
在这个拥有260个鞋匠的工场中,大家可都是有深厚功底的,比如钻研鞋楦的工匠做到这个位置,至少也要5年时间。“最好的学习是去工场实践,这个技艺没有学校可以教,只能靠天赋和创造力,加上代代相传。”他说。
在女鞋区,每位工人都专注地对付着手中的工作。鞋子的每个部分首先都要做成纸模,然后把各个部分缝起来,类似衣服里的打版。负责这些工作的工匠离设计师很近,因为她们肩负着解决实际问题的重任。“每一次都要真人来试,设计师根据情况再做调整,看鞋子最终是否适合。这里不是规模化的地方。”Roberta说。
制作一双鞋子平均需要2天时间和150~250种操作——从部件之间的组装一直到最后运用精细皮革制品工场传统的马鞍缝制法双针缝制的标志。而一双鞋子的细节也可能需要50次的修改。
把钉子接连含进嘴里,然后快速吐出按在鞋上敲打进去。当这一幕出现时,所有人都立刻停住脚步惊得张大了嘴半天没法合拢,而面对这位一头花白头发的老工匠Ficado Voulizo时又不敢轻易打扰他专心致志的工作状态。这老工匠绝非等闲之辈,当然更不是耍酷,这是多年来他凭借经验所获得的对他个人而言最好的技艺。
每300双鞋要抽检,发现2双有问题,整个流水线就要全部停工,一双双检查。而时间就是生命:要确保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将500双用于T台走秀的鞋子运出工场,这就必须用不断的灵机一动来化解数量带来的挑战。
在这里的工匠们似乎都在直觉上被自己的美感所指引。他们几乎不用看就可以用“手”来判断出鞋腰是否对称、鞋帮是否完美,以及带有纹理的橡胶鞋底上的路易威登标志的轮廓。
与设计师拥有无限创意空间相对应的是,工匠内心的渴望已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