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迹罕至,加上海拔高度的因素,这里受外界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里能代表地球上大气环境的‘本底状况’。”自从2005年中科院珠峰站建成之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张强弓博士每隔几个月就过来工作一段时间。他所负责的工作既简单又重要,就是在高原上安装一些捕捉大气污染物仪器,并定期下载记录数据。与此同时,在冰川上采集雪样或钻取冰芯。
冰川退缩后,在珠峰北坡形成的越来越高的戈壁滩。
科学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东绒布冰川区垭口建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
晨报记者 葛志浩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气候学的“蝴蝶效应”理论。而如今,科学家已发现了这一连锁理论的现实版:在常年积雪、海拔6000米之上的珠穆朗玛峰上,竟能检测出DDT、六六六等20年前就被禁用的农药。
在日前举行的 “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中,记者亲眼目睹了那里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常年监测珠峰环境的科研人员也向记者讲述了高原敏感地带令人沉痛的当下——黑雪、高原洪水……中科院珠峰站副站长王忠彦博士忧心地说:当地人对珠峰的影响毕竟有限,气候是全球性的,大气带来的污染任何人都无法控制。
雪线上升:
不超6300米看不到积雪
此时已入深秋,公路盘旋而上,尽管GPS导航仪上的海拔数值已显示为4500米,然而身边的高山,无一有雪覆盖。“现在珠峰地区不到海拔6300米以上,基本上遇不到常年积雪。”中科院珠峰站副站长王忠彦博士的一句话让人极为失望。
随着气候变暖,就连珠穆朗玛峰这座全球海拔最高峰也开始逐渐脱去“雪衣”。“根据研究,随着气温升高,我国西部冰川均呈现退缩状态,在过去40年中,面积缩小了3790km2,减少的冰川储量相当于冰川厚度每年平均减薄0.2m。冰川退缩很快,尤其以祁连山和珠峰北坡为甚。”王忠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