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迹罕至,加上海拔高度的因素,这里受外界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里能代表地球上大气环境的‘本底状况’。”自从2005年中科院珠峰站建成之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张强弓博士每隔几个月就过来工作一段时间。他所负责的工作既简单又重要,就是在高原上安装一些捕捉大气污染物仪器,并定期下载记录数据。与此同时,在冰川上采集雪样或钻取冰芯。
沙化严重:
青藏高原或成全球沙源
和藏在冰芯里的“人类污垢”一样,另一个让科学家感到担心的就是青藏高原这片地区正向未来的“地球沙尘源”方向发展。“降水不规律,同时土地沙化严重,这些都可能成为‘祸根’。”张强弓表示,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活动沙丘。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通过对上百个气象台站的沙尘记录统计,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 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记者了解到,这一理论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此前确有科学家推测,通过对比我国沙尘暴和日韩黄沙天气的月际分布,日韩两国冬季的黄沙大部分应该来源于青藏高原。“当然,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沙化并非完全由当地人造成,其他国家地区的人类活动也会加速这一沙化进程,但无论如何,这些不计后果的行为最后会成为全人类的负担。”中科院的专家们担心,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青藏高原可能会成为今后全球重要的沙源地之一。
[记者手记]
管得了保护区管不了大气流动
大气环流带来的污染物远远超过当地人们活动对珠峰的影响
雪线退缩、土壤沙化以及因气候恶化而趋于消亡的高原生物,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珠峰这一敏感地区的重要性。
在日喀则地区,刚走过“定日界”的牌子,就可看到一座巨大的牌坊横跨318国道,这便是1988年留下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标识,其告诉人们,前方属于自然保护区,请注意保护环境。
“可是,就算保护区能管住游客的手脚,它能管住大气的流动吗? ”专家认为,气候是全球性的,大气是流动的,这决定了保护珠峰的环境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如同为什么要召开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一样。
根据已有科研成果表明,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沉降进入陆表生态系统,进而威胁其中的生物。以最近关于青藏高原中、南部鱼体的化学分析为例,结果更令人震惊:清澈湖水生长的鱼竟然含有完全来自人类活动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这些证据都直接或间接的说明其他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已经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入侵青藏高原并留下印迹。 ”中科院张强弓博士说。
事实上当地人们活动对珠峰影响已经越来越有限。旅游区采取了比较严格措施,固体垃圾都是集中放置,运回日喀则或拉萨固废填埋场进行处理。而对于冰川脚下的游客,统一用电瓶车由大本营带到指定地点。但由大气带来的污染物,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