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老大位置也已不保。2009年,大润发的销售额首次超越家乐福,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超市企业;在店面数方面,家乐福也在去年8月被沃尔玛超越。
国际化难题
家乐福的国际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法国政府出于保护社区建设的考虑,对在本土开设超市设置了诸多限制,家乐福的大规模连锁开店计划无法实施。于是,马赛尔·傅立叶和路易·德弗雷开始考虑在海外开店。
1973年,家乐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店。随后,又扩张至南美洲和欧洲其他国家;1988年,家乐福进军美国——比沃尔玛进入欧洲更早。遗憾的是,这次进军很不顺利,苦苦支撑5年后,家乐福关闭了在美国仅有的两家大卖场,退出美国市场;2000年,在进入香港3年一直亏损的情况下,家乐福关闭香港4家门店并全面退出香港市场。
同年,家乐福第一家日本门店开张,在日本这个家乐福进军之初宣称要成为其老大的市场,家乐福同样只支撑了5年。2005年,在已投资10亿美元建了8家超市后,家乐福仍然不得不宣布退出计划。
不过,这并非家乐福在海外市场的全部遭遇。在1995年进入中国后,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发展很快,十多年来一直占据着行业领先地位。在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家,家乐福的发展也一直不错。家乐福在那些国家的超市各有特色。比如土耳其的家乐福超市经常在当地的宗教节日里举办促销活动,在拜兰节甚至还在店里举行祈祷和屠宰羊的小型仪式;马来西亚的家乐福超市里有专供穆斯林职员和顾客祈祷的地方;而在中国的家乐福超市里,散装饮料比其他国家的门店里多得多,因为大多数在家乐福购物的中国消费者并没有私家车,整箱的饮料不便于搬运。
在中国,家乐福的分权管理模式是其在很多年里领先同行的原因之一。在家乐福的每一家分店,店经理都拥有相当独立的决定权,这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1998年曾发生过沃尔玛骨干员工集体跳槽到家乐福的事件,原因是他们认为沃尔玛的集权化管理模式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个人能力无从发挥。
为什么家乐福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差异如此巨大?或许,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博客)提出的“家乐福指数”能够部分解释这种现象:商业经济越发达的市场,家乐福越难成功;商业经济不发达的市场,家乐福越容易成功。
2010年7月,家乐福中国公司宣布与河北保龙仓正式合资,家乐福持股51%,保龙仓以经营性资产注资持股49%。合资后,家乐福将收编保龙仓的11家店面,正式踏入河北市场。对家乐福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以往的合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一家家地开新店;或者在成立合资企业后,合作伙伴依然经营着独资的超市。
作为家乐福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中国或许是家乐福再现辉煌最大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