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家乐福们不改变不合理的盈利模式,不改变不规则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改变渠道为王的霸道和强权,相信关闭的不仅仅是家乐福,看看国美、苏宁的前车之鉴和今天的变化,我们或许终会明白商道的真正本质所在。
但愿意改变并为之努力者已寥寥无几,家乐福多位店长的相继离去和人才大量流失,足以说明家乐福的种种表现正在让投资者、合作商、消费者改用脚投票。
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家电等在内的中国连锁、大卖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诸多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单纯讨好消费者、永远低价、盘剥供应商,开始向供应链和谐共生转变,而家乐福金融危机后期业绩的大幅下滑,“分权制”改“集权制”,内控不力导致大批核心人才流失,采购价格优势被削弱等等,这些都成为家乐福的致命伤。
本因
纵观家乐福事件,2006年就曾有多名管理层因受贿被捕,从那时起,家乐福“单店分权”的扩张模式之弊端就已显现。为此,2007年新上任的家乐福总裁罗国伟,便着手回收门店权力、统一管理的改革,而同样,因为回收门店权力,导致了大量管理层人才流失。
在笔者看来,“权力膨胀”是如今家乐福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背后,却是家乐福在经营、管理上的内部失衡。
在新总裁罗国伟大力改革之时,随之而来的是因权力收紧而引发的大量管理层人员流失,这充分说明,在“权力”与“家乐福改革”之间,他们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企业文化中的“凝聚力”、“向心力”荡然无存,个人利益让他们选择了放弃继续追随家乐福,而他们放弃继续追随家乐福、放弃与家乐福共渡难关,是否也意味着放弃“善待”消费者?这值得家乐福高层深思。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家乐福的中国“本土化”。“本土化”曾经让家乐福在中国风光无限,但“本土化”进程中产生的弊端却没能引起家乐福的重视,“本土化”或许没有错,而眼下家乐福急需的,是“本土化”中的求变。
求变
在中国人已将家乐福等所谓的国际大牌运营模式摸透的今天,随着美国沃尔玛、泰国易初莲花、日本佳世客等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导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有分析认为,家乐福如果继续靠拖长供应商的账期、收取各种费用来盈利,将给供应商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冲突会更加尖锐,必将给家乐福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在净营利方面,大大高出家乐福的沃尔玛,或许可给求变中的家乐福一些经验。在盈利上,沃尔玛更注重通过价值链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而家乐福的赚钱法宝是向上游供应商收取高额通路费用(进场费),挤压供应商的利润,显然此路已行不通。
诟病非一日养成,解决更绝非一蹴可成。此时的家乐福,正在寻求各种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而掐准问题存在的根源比情急之下的盲目出招更为重要。
家乐福中国市场的频繁危机给我们的警戒是,市场低价不会诞生常胜将军,通道越强大者往往越脆弱,只有那些重视价值链和谐共生、为社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品牌才有可能赢得持续繁荣。
如果家乐福们不改变不合理的盈利模式,不改变不规则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改变渠道为王的霸道和强权,相信关闭的不仅仅是家乐福,看看国美、苏宁的前车之鉴和今天的变化,我们或许终会明白商道的真正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