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正为挂烫机寻找销路的梁永健发现商品可以这么卖——网络、电视、杂志、手机甚至是线下的便利店,都能招徕买家。而为他张罗这些渠道的,正是淘宝公司。
梁永健是盛熙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下称:盛熙)总经理。在触网的两年时间里,他见证了淘宝的每次“变化”:2008年,盛熙从外销转内需市场,在刚改版不久的淘宝商城上开设店铺“贝尔莱德”。一年后,淘宝销售3C产品的垂直B2C网站淘宝电器城上线,“贝尔莱德”又成为了第一批入住的商家。
今年,在淘宝销售人员的劝说下,梁永健的产品变成了一串“淘代码”,印在淘宝刚刚推出的周刊——《淘宝天下》的封底广告上。他说他的挂烫机还有可能出现在湖南卫视《越淘越开心》的节目里,届时,湖南卫视的一哥汪涵将在屏幕上成为盛熙的“推销员”。
这些新鲜事儿,梁永健乐于尝试,在他看来,电子商务的很多打法和玩法都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试”。他隐约间觉得,“大淘宝”已不再只是“网络购物”那么单一的概念。
对于梁永健的新感受,王帅颇有些自得。作为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淘宝网首席品牌官,他希望以后人们想到淘宝,会将之视为“购物”的代名词,而非仅仅是“网上购物”。为此,过去一年,淘宝频繁跨界:它跨入报纸、杂志、手机甚至电视等不同媒介领域,甚至开始牵手可的便利店。这家公司试图连接所有的前台,而后为所有的前台交易提供后台运营的服务支持,例如IT基础架构、物流、支付……
决意令淘宝走向更为开放的平台,刺激被称为“TOP10”的阿里集团最高决策层做出这一决策的,则是一些诸如盛熙的网店此前发生的行为变化。
开放与否:平台的前提
2008年,阿里巴巴高层对于淘宝是否该开放,有一场激烈的讨论。“所有的争论都在开不开放上,这就像当年的改革开放,先把家门打开。”
开放还是不开放?这个问题在2008年,被摆到阿里集团高层战略会的桌面上。
2008年,国内包括京东、新蛋、卓越在内的垂直B2C网站在加速跑马圈地,从而带动一波企业自建B2C网站的热潮。
危险的信号首先来自淘宝上的客户——像盛熙电器这样的传统企业纷纷试水电子商务,淘宝发现,线下品牌企业往往更倾向建立独立的官方网店,即旗舰店来控制其整体品牌形象。
当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上线,淘宝清晰地感受到这种需求所代表的巨大市场,但作为一个主打C2C的平台,淘宝难以为每个大B(Business,指企业)品牌做到个性化定制。所以,当时的淘宝很难充分分享这一市场的增长。
为此,“阿里巴巴集团的高层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告诉记者,讨论源于一个叫做“外部网店”的产品,凭借这款产品,卖家可以基于淘宝的后台,在淘宝外构建独立域名网店,长期看,这种“顺势而为”的产品可能有助于提升商家的黏性,短期内却意味着对淘宝现有的流量与交易量的直接导出。
“所有的争论都在开不开放上,这就像当年的改革开放,先把家门打开。”曾鸣说。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2007年9月28日的阿里集团战略会上,马云已经明确要把淘宝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的目标,理由是,“封闭只会把淘宝越做越小”,然而,什么是开放?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对于习惯于“边打边想”的淘宝管理层而言,思路并不清晰。
激烈的讨论后,淘宝决定“开门”——与其让潜在的市场需求被他人蚕食,不如“以攻为守”,用更开放的方式进入B2C领域。推出“外部网店”的决策联同开放API一起,成了随后“大淘宝战略”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打破边界”和逐步“下沉”,淘宝的覆盖范围从此前的C2C拓展到了整个网购市场。2009年,淘宝的销售额突破了2000亿,占国内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
无论是当初的B2C,还是眼下这一系列的“跨界”,目的只有一个:更多消费者。
如果把C2C理解为一个“大商圈”,包括集市和周围的街边小店,当时仍不成气候的淘宝商城指向的是“购物中心”,此外,线下商家还要建立自己的旗舰店。三种完全不同的业态,在网上也都有其对应的呈现方式,淘宝开放“外部网店”的选择,就是对第三种经营业态的全力支持。
同样,以“淘宝天下”为例,这本与浙江日报业集团合作的周刊,旨在通过纸媒输出淘宝的内容,让传统购物群体以习惯的纸质媒体看到淘宝,产生购物兴趣。与湖南卫视合资成立的“快乐淘宝”公司同样如此,将淘宝推向电视的受众。
“外界看到的是一条条新闻、一个个事件,但在这些布局背后,淘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跟得上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变化。”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