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正将触角进一步伸向中国中小企业,并且变得比以往更“体面”。昨天,它在上海举行了一场“戴尔全球女性企业家峰会”,试图借此进一步捆绑她们主持的中小企业。
“这只是我们的策略之一。”戴尔大中华区及南亚总裁、亚太区中小企业事业部总裁闵毅达(AmitMidha)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公司还正在通过种子基金等更深的方式扶持中小企业。
这一体面的营销方式背后,隐藏着的是戴尔复兴仍未成功的焦虑。
尝试以资金捆绑中小企业
闵毅达透露,在上个月的博鳌论坛上,他与多家潜在企业就各种投资方式如股权投资等进行了沟通,戴尔在资本、产业上的合作会进一步走向开放。
这是戴尔渗透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新动向。过去几年,它曾一直抱着直销模式不放,之后进入分销领域。截至目前,它开始采用资本等隐蔽手段。
在他看来,中国中小企业市场每年PC出货量在1600万台至2000万台之间,涉及几百万用户,至少50亿美元的蛋糕。戴尔以往极少透露中国市场数据,闵毅达则表示,今年第一季,戴尔中国中小企业业务同比增长了50%,而对手们的平均增幅仅为16%~20%。
“目前中小企业已占据中国整体业务的25%。”他说,正因如此,公司渴望与中国客户建立更新型、紧密的关系。比如在股权投资上,直接投资虽较难,但可以采取间接投资方式。
这一看上去十分自然的策略,背后透露着戴尔的紧张,它正在通过强化中小企业业务提高利润率。因为,涉足分销、经历多起收购后,戴尔的净利润已连续下滑四季,营收连续下滑三季。上一季,净利润大幅下滑63%,仅2.9亿美元,而它一直期待的消费类业务并没有获得大幅增长。
中小企业业务已成戴尔扭转不利局面的最大策略。前不久它已紧急成立1万多人的全球中小企业团队。该公司全球中小企业部总裁史蒂芬·菲利斯表示,未来戴尔要服务的不是财富500强大企业,而是“财富500万企业”。
迈克·戴尔的焦虑
截至目前,戴尔仍未真正扭转不利局面。创始人迈克·戴尔对被动局面已有所顾忌。
在本月初一次投资者会议上,他坦承,几年来的复兴之路,如果必须让他给出评价的话,他认为是“不成功”。
他甚至表示,面对这一局面,他考虑过将公司“私有化”,从一家公众企业重回私人企业。这一表态一度引起IT业的震惊。
“当时,迈克·戴尔其实是在讨论,公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进行私有化’。”闵毅达对本报说,创始人并没有说公司“一定会私有化”。而按目前业务现状,戴尔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扮演一个上市公司。
不过,戴尔运营模式仍然限制着它的业绩有效提升。要知道,目前,它在中国厦门、欧洲等地仍保留着庞大的制造业。而对手惠普、宏碁、联想则越来越侧重代工资源。而在富士康加薪事件后,戴尔恐将面临新的挑战。
“如果沿海地区的工资继续上涨,我们将考虑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工厂。”闵毅达说,就目前来说,公司仍将采取自有工厂与外包生产相结合的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