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3月11日,欧洲第一大、全球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家乐福彻底退出日本市场———其在日本的6家分店全部改名为“永旺”,这也意味着家乐福在日本市场的10年拼搏以不光彩的结局黯然离场。
困境源自哪里?在业界,家乐福“店长负责制”的分权制衡模式一直是争论的核心话题之一。这种模式,是家乐福把门店作为利润中心,采取了将大量权力 商品采销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 下放至地方各个门店店长手中的分权管理体制:家乐福的门店和店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有独立的行事权,包括商品组合结构的建议权和决定权、商品的价格变动权、人事管理权、商品的促销权等。
这种模式在设立之初,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的确对门店销售有利。然而,随着家乐福市场份额的扩大,这种超强灵活性的“店长负责制”模式的弊端日显。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店长负责制下,门店负责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追逐目标的最大化和考核的极端化,一定时间内不达标就被替掉。巨大的压力下,员工没有长线发展的安全感,容易产生短期的投机心理,很难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整体品牌形象。
尽管目前家乐福已经意识到分权制衡制度的隐忧,并开始逐步回收权力,但这恐怕还需要相当的时日。
中小供应商难以承受之重
除了分权制衡的模式,更令很多供应商难以忍受的还是家乐福的盈利模式。
国内零售业界有一个共识,沃尔玛与家乐福代表了零售的两种盈利模式。简而言之,沃尔玛是通过降低采购、物流成本盈利;而家乐福的赚钱法宝是收取通路费用,俗称进场费。一家供应商进入家乐福,需要交纳各种名目的费用:包括特色促销活动、店内旺销位置优先进入权、进入商店的特权、良好营销环境的优先进入权、节假日、开发市场份额等多个门类。
一位家乐福供应商向记者表示,综合起来,这些费用占到了售价的一半左右。但即便如此,很多中小供应商宁可赔钱也要进家乐福,因为在大型超市中销售,才能表明自己的产品品质有保障。因此,很多中小供应商,都是用在其他超市赚的钱,养活在家乐福的产品销售投入。但长此以往,会加剧零供关系紧张,上海就发生过多家企业集体停止向家乐福供货的事件。一个可以预期的变化是,一旦这些供应商依靠家乐福创出名声,就有可能不再与其合作,分道扬镳怕是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