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没有国际化商业体育赛事、缺乏体育文化氛围的国家,体育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突围之路。
在一个没有国际化商业体育赛事、缺乏体育文化氛围的国家,体育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突围之路。
191.76亿美元,是耐克公司2009财年的销售总额。其在中国市场虽出现亏损,但9个月(耐克大中华区于2009年6月独立)总收入也在12.78亿美元。
显然,在体育用品市场上,中国品牌仍难以望跨国品牌的项背。
数字显示,2009年,本土品牌“老大”李宁以83.87亿元的表现超越阿迪达斯中国公司(约70亿元),本土第二品牌安踏2009年的营收也有58.7亿元。但始终这是以全力对抗跨国公司的一方诸侯。
本土品牌“老大”李宁的国内市场份额虽然超过了国际体育巨头阿迪达斯,但营收不过70亿。本土第二品牌安踏2009年的营收也只有58.7亿元。尽管这个销售数字显示,国内运动品牌在本土市场上,与耐克、阿迪达斯的差距正在缩小。
在中国现有的商业环境中,打造一个相当量级的体育品牌并非易事。“在体育产业里,有两个最大的驱动力。第一个是体育赛事,遗憾,中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有绝对影响力的商业联赛。第二个是体育场馆。但是在中国,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一直非常薄弱。尤其现在,地价这么贵,体育用品企业和商业联赛公司不可能投资建设场馆。”李宁有限公司CEO张志勇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说。
张志勇的两点遗憾印证了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观点:“并不是每一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能诞生优秀的体育品牌。在一个没有国际化商业体育赛事、缺乏体育文化氛围的国家,体育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突围之路。”
资源争夺战
在高额市场回报之下,李宁与大批中国运动品牌坚持走“耐克”路线,以极高的代价争夺国内有限的优质体育资源。
如今,产品质量已不是问题,张志勇表示,“核心竞争力首先是企业在体育领域内的影响力。”通俗地讲,谁有能力有效获取优质资源,谁就能在市场上获胜。
张志勇所谓的优质资源,是指优质体育赛事的赞助权、冠名权以及签约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明星代言。一旦与这些资源拉上关系,曝光率就能转换成品牌影响力。但是对于这些资源,有时候有钱未必管用。
目前,在国内的体育资源方面,李宁集团占据优势,张志勇介绍,自创业的第一天起,李宁集团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李宁集团成功保住了有着长久合作关系的中国国家体操、射击、跳水、乒乓球四支金牌国家队的赞助。除此之外,还取代了赞助中国羽毛球队28年之久的日本尤尼克斯(YONEX),获得了赞助商资格。
李光斗评价说:“李宁的路线别人很难复制。”但是,仍然有人试图复制。
361度以过亿元的赞助额抢到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标识赞助资格,之后,又耗费6亿元左右成为合作伙伴资格。至于合作的赞助金额,安踏内部人士透露:“只有老总(董事局主席兼CEO丁志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