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没有国际化商业体育赛事、缺乏体育文化氛围的国家,体育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突围之路。
另辟蹊径
成为NBA的官方合作伙伴后,“企业有了保障性”,匹克恢复了每年80%的增长速度。
作为国内集中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福建晋江孕育了安踏、361度、匹克、特步等体育用品上市公司。
但晋江系多半出身“草根”,在国内体育界没有太多资源,甚至赞助无门,因此以匹克为代表的另一些企业则选择“出海”。
“匹克自2001年开始的第二次创业就是要重塑品牌。”匹克CEO许志华对《英才》记者说。但是,这条品牌重塑之路最先遭遇的却是打击。
对于当年销售额仅1亿多的匹克而言,在央视大量投放广告着实有些吃力。许志华也认识到,花大价钱进入这场充斥着大量同质化广告和演艺明星的营销大战,对品牌、对体育用品企业,不一定是好事。甚至,过高的广告花费可能直接挤压对研发、渠道的投入,危及企业根基。
是咬牙硬拼还是认输?一趟欧洲之行给匹克带来新机会。当时,欧洲全明星篮球赛在塞浦路斯举行。匹克在当地客户的推荐下用价值5000美元的器材成为赞助商,同时还一并见到了欧洲篮协主席、塞浦路斯总统。此行,许志华发现了他以前在国内不知道的优质资源。
此后许志华瞄准了美国NBA。随着姚明的走红,火箭队成了匹克的切入点。很快,匹克成功签约NBA球星肖恩·巴蒂尔,进而开始大量接触主流球星。最终,凭借着在中国的渠道力量,以及与火箭队成功合作的范例,匹克成为NBA的官方合作伙伴。自此,“企业有了保障性”,匹克恢复了每年80%的增长速度。实际上,走国际化路线的并非匹克一家。在2008年奥运会上,朝鲜运动员就穿着来自福建品牌鸿星尔克的服装。专注网球产品的鸿星尔克还在2009年成功与上海大师赛达成合作,并签约六名知名国际网球选手做代言人。2010年,作为朝鲜足球队的赞助商,鸿星尔克的标志将出现在南非世界杯赛场上。
时尚突围
陈义红将Kappa定位在既有别于耐克、李宁等专业运动品牌,又不同于佐丹奴等休闲时尚品牌的蓝海市场。
“对中国的体育消费而言,未来5-10年最关注的就是时尚。”李光斗的这一判断并非一家之言。2009年,摩根士丹利对中国城市居民进行的消费调查显示,体育产品的时尚感和运动效果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而且,时尚感的作用甚至超过运动效果。
中国动向(Kappa是其旗下品牌)则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趋势,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运动品牌之路。
早在2003年,在李宁集团工作了14年的陈义红正在艰难运作李宁集团代理的意大利品牌K a p p a,每年只有几千万的销售额。2005年,李宁终于痛下决心,放弃了不赚钱的K a p p a;陈义红则选择放弃李宁,买下Kappa,独立运作。在中国动向初创时,陈义红判断准确:如果Kappa与耐克、阿迪达斯,甚至李宁短兵相接。Kappa在资源上不占优势,不具备同质化竞争的条件。于是,陈义红将赌注押在“时尚”上,强调“时尚+运动”,将Kappa定位在既有别于专业运动品牌,又不同于佐丹奴等休闲时尚品牌的蓝海市场。对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未来的发展,李光斗给出的关键词是“差异化”。
无法掌握稀缺优质资源的后来者可以开辟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