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剧为何一再重演?“新华视点”记者带着疑问再度聚焦富士康,对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坠楼员工生前好友及企业的多位普通员工进行采访,并请心理专家和劳工保护专家就社会关注热点进行点评。
“血汗工厂”的是与非
记者:目前外界有不少人指责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工人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富士康厂区内的软硬件设施实际上很难满足数十万工人的社会需求。这两者和工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有何关系?
刘坤:今年富士康每天有近8000人在招募点排队,那么多年轻人希望到富士康工作,如果富士康是“血汗工厂”,会有那么多人来应聘吗?富士康在制造业中地位出众,不会因为现在所受到的压力而改变这种发展道路。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富士康确实难以承担员工“八小时”之外的功能。富士康希望员工能相互熟悉、相互了解,以宿舍为基本单元来扩展社区的交往功能,但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42万人的群体封闭在厂区,虽然企业每年举办大量的文体活动,但企业的第一目标是生产,很难满足每个人的情感需求。
沈清萍(富士康员工):厂区里面什么都有,有银行、超市、餐厅和书店等,但工作很忙,工余的大多数时间就是睡觉和上网,工休的时候要去市区玩,就很远,结果比上班还要累。
刘开明(劳工保护专家、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如果说“血汗工厂”,富士康相比其他的中国工厂,在劳工保护方面并不算差。但是,富士康工作时间长、日常工作技术含量低、机械性重复工作强度大,加上军事化和科层制的管理风格,都容易把人异化为机器,员工的内心生理、情感与外部的管理、工作的冲突难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