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纸尿裤和啤酒并排销售以后将不再是沃尔玛的“专利”了。近日,记者从多家零售企业获悉,在继华润超市、上海联华、北京华联之后,又有包括苏宁电器、湖南步步高、山西美特好、青岛利群等零售企业纷纷加入并大力推行“品类管理”的行列。
经营权的回归
毕竟,品类管理的实施零供双方的事,相对于零售商,供应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确实显得更为紧迫。但这并不表示零售商自身就没有问题了。
首当其冲的便是零售商的优势地位问题。尽管相对于跨国零售巨头以及国际一线品牌,内资零售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但整体上相对于供应商还是占优的,如果零售商不主动放下架子,尽量缓和日益趋紧的零供矛盾,品类管理那将成为“空谈”。
彭建真表示,顾名思义,品类管理是以零售商商品经营为前提的。长期以来,国内零售已经养成了“保利型”的经营模式,采购权旁落、经营权丧失,这样又何谈品类管理?彭建真说,零售企业的模式转型也势在必行。
黄权藩也指出,目前零售业推行品类管理的最大障碍有三个,第一是认识问题,要么过高,要么过低,都很极端,都想急功近利。第二是支持系统跟不上,很多零售业的信息系统就满足不了品类管理数据分析的要求。第三,人员能力跟不上,国内零售行业对人员方面的投入都受一定的限制,不可能有长期的打算。
顾国建也强调,在大部分的连锁企业中开展品类管理还存在信息系统上的障碍,因为目前中国许多连锁企业的信息系统不是建立在品类管理的数据结构上的,因此当要把许多消费者数据信息和商品信息进行数据库处理的时候往往没有合适的“数据接口和处理器”。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供应商发展及品类管理总监张淑娟认为,以顾客为中心、共同设立短期与长期的目标、关注并理解彼此的生意、商讨并同意步骤及方式方法、彼此投入人力和资源、思考双赢的局面并保持紧密的沟通、集中精力在解决问题上、始终保持诚实公正的态度。
“品类管理是一个工具,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方法,运用好它并谨记一下基本原则,我们都将成为品类的专家。”张淑娟表示。
探究:品类管理另解
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将品类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如上海联华、华润万佳;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建立了或正在筹建品类管理队伍,如高露洁、强生、卡夫食品;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品类管理应用软件涌现出来……零售行业激烈的竞争呼唤品类管理的实施,而外部环境的成熟又进一步推动了品类管理的进程。品类管理在中国已经是势在必行!
但在记者在采访中,却也听到了“品类管理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国内资深零售分析人士黄山岩松表示,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的成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根据对品类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分析,可以得出它的三个基本假设前提,如果缺乏这三个假设前提,品类管理的大厦就如同没有根基一样会迅速坍塌。
顾客无差异、顾客的消费遵循二八规则、顾客消费将越来越走向同质化且顾客的消费行为是可以被左右的这三点是整个品类管理大厦的根基,如果这三点站不住脚的话,品类管理就岌岌可危了。黄山岩松表示,很遗憾的是,曾经这三点都还是与中国的消费市场契合得很不错,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三点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不仅如此,品类管理还有先天的不足。黄山岩松认为,品类管理从静态来看很科学很美,但无法持久。它无法发挥零售商熟悉客户的资源禀赋优势,没有真正实现关注客户,容易造成企业间的同质竞争。
品类管理不仅造成强势的商品部和弱势的门店,而且还带来零售商对通道费的过度依赖,恶化零供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带来了品类集中度与消费个性化的冲突。黄山岩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