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纸尿裤和啤酒并排销售以后将不再是沃尔玛的“专利”了。近日,记者从多家零售企业获悉,在继华润超市、上海联华、北京华联之后,又有包括苏宁电器、湖南步步高、山西美特好、青岛利群等零售企业纷纷加入并大力推行“品类管理”的行列。
供应商跛腿
不容否定,品类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默契,而且也在不断的普及中。但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零售企业在引入品类管理的初期获得了成效,比如重点品类的销售业绩上升、库存周转加快、货架利用率提高,但是往往过不了两个季度,整个品类的销售业绩开始下滑,库存增加、货架利用率越来越低,商店品类管理员的工作日趋困难,门店卖场人员的意见也越来越大,很多品类管理实践最终都会由于门店的种种反对而被迫中止。
一位不愿具名的零售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为了响应“品类管理”新概念,积极配合一个大供应商巧克力商品的品类管理,实行了全面地倾斜,在货架、促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支持。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零售商却发现,尽管该供应商的巧克力商品销售业绩大面积提升,但是整个巧克力商品的销售业绩却出现了下滑,并且该供应商的销售业绩在整个品类中销售比重不断上升。
该人士说,这种销售品种过于集中的情况,对于任何零售商都不是好事,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中止与供应商的“品类管理”合作。据记者了解,这种情况绝非个案。
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与目前国内的品类管理都是由一些跨国大供应商推行的霸道管理有关。比如洗化用品类的宝洁、饼干类的达能、碳酸类饮料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这些强势供应商只关心自己的商品在门店的销售状况,品类的优化及货架优化都会围绕自己的商品进行,很容易导致商品同质化。
所以,彭建真一再强调,真正的品类舰长,单纯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类管理能力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具备公正公平的品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零供双方资源的优化和利益的均衡化。否则品类管理在强势供应商、竞争对手的商品之间起到了“挑拨离间”的作用,这种忽略客户感受,只在货架上保留个别强势品牌的作法必然成为“昨日黄花”。
黄权藩也建议,要想达到品类管理的理想化状态,零售商和供应商也要考虑四方面的关系,第一要门当户对,具备相当的市场地位;第二要有品类管理的专业经验;第三要开展品类管理的合作意愿;第四要以良好的业务关系为基础。
除此之外,裴亮还表示,品类管理结果差强人意的另一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内供应商的集体“跛腿”。据裴亮介绍,由于品类管理在中国起步本身较晚,而且还主要在零售企业间普及,相比较而言,供应商无论在意识上还是能力上都有很大差距。
裴亮说,即便是伊利、蒙牛,单纯从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来说,做个乳液的品类领导者肯定没问题,但关键能力有限。更别说其他行业和企业了。绝大多数供应商对品类管理的知识了解都相当有限。
正因为此,协会今年与埃森哲合作,推出品类管理网上学习课程,配合面授培训和认证,争取用三年时间,帮助零售商和供应商培训千名品类管理人才。同时协会通过品类舰长的推选,分批在行业中选出50—100家品类管理舰长(顾问),为品类管理在行业的实施奠定基础,以推动零售行业的技术升级。
据了解,目前各大供应商都表现积极,像中粮、伊利、光明、劲量电池、好丽友等都积极报名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