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海普瑞上市交易首日,其实际控制人李锂、李坦夫妇以500多亿元身家成功问鼎内地新首富之时,海普瑞新项目也在成都初现端倪。
抢夺猪源
对于海普瑞而言,控股成都深瑞在解决原材料供给的同时,又能解答很多业内人士对海普瑞的上游供货源的跟进能力的质疑。
海普瑞上市后,股价飙升,业界质疑声此起彼伏,除去资本层面的一些炒作成分,在实体部分,上游供货源则是最大的悬疑。有专业人士指出,以海普瑞目前年产能2.5万亿单位,已经利用了上游货源的22%。但海普瑞增发后的设计年产能将是5万亿单位,这意味着公司一年需要获得国内超过40%的猪小肠,供货源限制很可能掣肘海普瑞的产能扩张。长期来看,欧美的猪小肠利用率已经达到饱和,主要竞争压力会来自国内通过FDA认证的企业。
于是,寻觅一家各项指标都达标的上游供应商,一直也是海普瑞的一块“心病”。
“虽然现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定点屠宰,但是跟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各项检疫指标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原成都肉联厂一位中层告诉记者。
另据徐枫岩介绍,在1992年之后,养殖户有了自行屠宰生猪的权利,猪肉供应也越来越市场化,虽然农户也可自行加工胆红素和肝素钠粗品,但是要生产出口欧美的精品,对粗品环节要求相当严格。
据知情人士透露,四川康绿在建成后不久,就与正大集团取得合作关系。“这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张国际市场准入的信誉,而后海普瑞很快关注到了该企业,于是才有了下一步的洽谈和合作。”
徐枫岩还向记者透露,海普瑞之所以抢占到了美国市场,是由于国内另一家企业因其生产的肝素钠在临床中出现医疗事故而被迫退出。“与该企业相比,海普瑞规模还略显不足,随着未来欧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仅仅依靠彭州一家原料供给企业仍显不足。”
记者通过海普瑞公关公司了解到,彭州项目只是提高原料供应的一个起点,不排除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生猪原料基地的布局。(记者:徐雅玲)